(三)玉雕藝術創造成“良器”的過程,也是崇尚自然之美和造物原則的過程。
《考工記》上表達了工藝美的四要素:“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這是我國古代一個極為深刻的造物原則和價值標準,也是形而上的“道”對形而下的“器”的制約。至今仍被包括玉雕藝術在內的中國藝術所遵循。
其實所謂的“材質美”,是肯定人對材料的質地“外形”、“色相”、“品性”的選擇性,要求人們依據自身需要、旨趣和表現對象的某種情感去認識、選擇和發現材料對象的美質如前述一樣,依據材質的本來自然之美,賦予藝術表現題材和形式,再烙上人們的獨特的藝術品質、敏銳的發現和審美的傾向,材料才轉化為藝術媒介,這種藝術創造的過程,使材料最終超越了原始性的潛在性的美,從材質靜態的“美”走向藝術動態的“美”。當然,“工有巧”是這個過程的具體實踐的形式手段,整個過程是水到成渠順理成章。材質自然的美,轉化為藝術媒介的創造過程,也體現了自然的美,工有巧也體現著自然成“器”的步驟。
總之,“可以為良(器)”的整個過程,體現著自然之“大美”。但是,后面還有一句,“材美工巧,然而不良”,為何?“則不時,不得地氣也”。《考工記》所強調的“天時和地氣”,本意為天時四季及地理環境的變化,可引申為我們所生活的自然社會環境、本地域本民族的審美趣味及其文化追求、不同的時代面貌這個“自然氛圍”等等,如果盡管材美工巧,但脫離了“天時地氣”這個自然的“氛圍”,這個工藝品依舊不可成為“良器”。這種思想也是“天人合一”的藝術審美觀在工藝制作方面的表現。這與玉雕藝術上是否用古代題材、現代題材,是否用傳統的技藝形式,還是現代的表現手法沒有關系。無論如何選材和使用何種表現手法,只要能形成“四要素”展現自然之美,表達的審美思想藝術意境與觀者乃至時代共鳴,就是“良器”。所以從這方面看,和田玉不適用于現代題材和現代表現手法這種說法不得不說是欠妥的。
中國美院著名教授全山石先生有一則小故事,一次他到新疆的南疆鄉下看到一位農民頭上的頭巾特別好看,就花錢買了回來,后來帶到杭州才覺得不好看,是因為發覺頭巾只有在南疆的陽光照射下才特別好看。這大概也是脫離“天時地氣”自然之美的緣故吧。
(四)玉雕藝術創作的思路和方式,是以崇尚和深化自然之美為主導。
黑格爾《美學》指出:“藝術家把靈魂灌注到石頭里去,把它柔潤起來,活起來了,這樣靈魂就完全滲透到自然的物質材料里去,使它服從自己的駕御”。玉雕藝術家如何能將自己的靈魂滲透到自然的物質材料里去呢?當然,不能強行溝通,而是順從物質材料——“玉”——這個自身所表現的自然美質,將靈魂或生命力與這個美質自然“同化”,便于駕御,這也是深化“美”的過程。
當代玉雕藝術創作思路和方式大概有三種:一是把材質做為主體,創作者的情感、藝術內容和表現形式,完全只做為展現玉質細膩潤澤之美的方法,并將它做為服務的對象,表現玉材價值的昂貴,材料沒轉化為藝術媒介。這雖然藝術創造價值幾乎很少,并陷于市場商業化的淺薄,混淆了藝術思想內容、表現手法同玉質的關系,是“匠氣”與“商氣”的結晶,是“通貨”“行貨”的產生溫床,可是這依然為了展現玉質的自然之美,只不過與后兩種藝術創作思路方式展示的大美相對小而已,這個方式是不可提倡的。
后兩種是前述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的兩種創作方式:其一是把材質做為創作者情感、藝術內容、文化思想的載體,材料轉變為藝術媒介,個人的主觀思想是自覺地以自我個性的“美”,找尋選擇與之相應的材料,與材料“天性”之美融合一體,表現出自然本質美,這種深化相配比就是“人本主義”的“天人合一”。人處于主動地位,材質的自然之美也被體現,因有個性美,是深化自然之美的。其二是發現材質的“天性”自然之美,選擇個人的主觀思想來適應,人是從屬地位;材料也轉變為藝術媒介,在同化中將個人主觀思想改造消融“個性”,呈現神秘的共性美的親合,是崇尚自然“神秘主義”的“天人合一”,是順應自然之美的過程。前者先有創作欲望和表達的思想,對自然和生命有所感悟,再選擇相適應的材料深化自然之美進行藝術加工,張揚人性的“儒派”。后者,發現和順應材料的自然美,再找創作靈感相彼配,因材施藝,道法自然的“道派”,這兩者均是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審美境界為目的,以崇尚乃至深化自然之美、和諧之美、中和之美為主導,將人性與自然性靈相統一,從而到達藝術的理想境界。
最后,崇尚和深化表達自然之美,就要求藝術家要以真誠的態度去創作,摒棄功利性因素,才能更好地體會和創造自然之美。
孔子的“文物昭德”,“貴玉而賤珉者”,不是因“玉之少而珉之多”,更不是因“(珉)多而賤之,(玉)少而貴之”(就是我們常說的物以稀為貴),另有一層意思也是不因為玉的價值貴重,而是應為玉的物理性質譬如君子之德,“貴玉”更不是因為它在市場的功利因素。反映到玉成“器”后也是如此。杜甫詩言:“靜者心多妙,先生藝絕倫”,王維的“審象于靜心”,莊子的“虛靜”,都強調藝術審美和藝術創作中的虛靜心理,即拋棄一切雜念,達到精神的純凈與集中,蘇東坡言:“能文而不舉,善畫而不求售,文以達吾心,畫以適吾意”,所表達的藝術創作是純粹的精神行為,屏除其中的功利因素和藝術商品化的影響。只有真誠、純正、融入創作中,才能真正讓作品達到真、善、美的境界。(完)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