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的故鄉
新疆 于晉和
拂過冰霜 走過荒涼 舉目上蒼 萬道溝壑 誰讓他們 奧運賽場 良田千頃 有人寧失雙腳, 家無玉不富啊 |
后記:好長時間沒有寫詩了,有人說,此詩為和田玉的廣告,讀后感到不買玉都不行。
有人說,黃金是錢,和田玉是財富。對筆者來說,什么是和田玉?和田玉就是冰雪覆蓋千座高山,就是萬道深淵洪水濤天,就是空氣稀薄氣喘吁吁,就是寸草不生黃沙滿天,就是采玉人終生受苦受難!就是千人往百人還,百人往十人還,十人往一人還,一人往永不還。和田玉,饑不能食,寒不能衣,渴不能飲,但從古到今,人見人愛,小小一塊玉,承載著中華文明精髓。
筆者其實近十余年沒有動手寫作品了,由于經營一家和田玉連鎖公司,整天忙于各種應酬,靜不下心來創作,自己也慢慢懶了。長期以來,我對和田玉有一種情結,想對世人傾訴。
2011年1月19日,我乘飛機回烏魯木齊,因大霧改降克拉瑪依,次日,乘大巴回烏,窗外茫茫白雪使我聯想到昆侖山上的大雪,窗外嗖嗖寒風使我聯想到茫茫戈壁的荒涼,車窗上零星冰花使我聯想到和田玉,一時間靈感上來,詩興噴涌,隨手將“蘋果”拿出來,僅僅半小時,一首贊美和田玉的詩歌基本成型,后經過數次修改,終于完成,了卻了我長期對和田玉的心愿。
很多人以為,昆侖山里遍地黃金滿山玉,其實,只有踏入了昆侖山才發現,這里到處是黃土,滿山遍野是毫無價值的廢石爛渣,迎接你的是高山反應,滿目皚皚白雪,四周荒涼一片,懸崖峭壁,寒風嗖嗖,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無盡的失望伴隨無邊的苦難,讓人愁斷肝腸。
從古到今,采玉人是和田玉產業鏈中吃苦最多,風險最大,賺錢最少的上游勞動者,高海拔地區,燒不開水,煮不熟菜,蒸不熟饃,萬一感冒,很容易引發肺水腫,導致死亡,詩中所說:
千座山峰
鳥兒不敢飛翔
卻有采玉人
隆起的脊梁,
萬道溝壑,
花兒不能芬芳
卻有馱玉人
淚水在流淌
其實筆者在此暗指,那連綿起伏的昆侖山峰,就是無數采玉人隆起的脊梁,也是和田玉產業鏈上游的基礎和棟梁,那昆侖山的萬道溝壑里流淌的冰水,就是無名運玉人匯聚的汗水和淚水!
昆侖山,高聳入云端,那里是生命的禁區,山上沒有樹,沒有草,沒有花兒芬芳,沒有鳥兒飛翔,只有辛勤勞作的采玉人,只有氣喘吁吁的馱玉人,一個”馱”字,暗指山中運玉的人像牛馬一樣,在沒有道路的大山中,默默前行。
世界上不論哪種寶物,一旦被公眾認可,不僅讓人喜愛,被人收藏,同時也成為被掠奪的對象,筆者未去過大英博物館,聽說大英博物館不售門票,公眾可以隨便出入,可以照相,里面的許多展品,是18世紀后期和19世紀初,英帝國主義在中國國力較弱時掠奪的,其中包括大量價值連城的和田玉。詩中說:
過海飄洋,
誰讓你走進
大英博物館的櫥窗
那是圓明園
屈辱的火光
就是筆者在縱觀和田玉歷史的過程中,悲憤的心境所在。盛世玉興旺,國衰玉遭殃?。?/p>
和田玉是永遠不朽的,她不僅僅是一種堅硬而溫融的石頭,幾千年來,她被中國人賦予了優秀的品格,賦予了堅忍不拔的精神,也賦予了永恒生命。
和田玉從昆侖山走向了世界。
和田玉是一首詩,和田玉是一首歌。和田玉的故鄉,永遠在我心上。。。。。。
作者簡介:于晉和 新疆泰和龍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常務理事、新疆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副會長。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下一篇:浮雕的圖案構成與工藝制作要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