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周書·世俘解》記載:西周武王滅商,"俘商舊玉億有百萬。清代王念孫《讀書雜志》校為"凡武王俘商,得舊寶玉萬四千",較為接近史實,足見商代末年玉器工業的發達。西周玉器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得以向前發展,遺憾的是迄今為止尚未發現西周帝王玉的蹤跡。盡管如此,河南、山西、陜西一帶西周貴族墓中出土大量精美玉器,使我們得以管窺西周玉器藝術的風采。
由河南平頂山應國墓、三門峽虢國墓和山西曲沃晉侯墓地出土玉器可知,西周玉器器型、裝飾及其藝術風格仍是在殷代玉器藝術格調的基礎上呈現著有限度的變化。此期玉器有如下幾點主要特征:強調對象的主要特征并加以夸張表現,如對玉鹿的刻畫著意夸大其鹿角;以片狀平面玉雕為主,立體圓雕較為少見;造型單純簡練,細部裝飾多予省略;用線遒勁流暢,生動自然,一面坡陰線紋的出現與普遍應用;璜的面貌豐富多彩。總體來說,西周玉器給人以簡潔明快、瀟灑飄逸的美感。
這一時期中原玉器以組玉佩飾的形成和發展最為令人矚目,不僅出土數量多,而且玉材及形式豐富多樣。西周統治階級為維護社會穩定,鞏固國家統治而大力強化宗法禮制,將用玉等級化、禮儀化,成為西周佩玉文化的特色。平頂山應國墓地為西周早、中期應國公室墓地,出土了大量佩飾玉。其中一件玉牌聯珠佩,放置在死者胸前,由一件玉版和五組佩飾連綴組成,整體設計新異別致,色彩斑斕悅目。三門峽虢國墓地西周晚期虢季墓出土七璜連珠組玉佩,出土時置于墓主頸部而達于膝下,上部復與玉項飾連為一體,通長達90厘米,形制華美。而山西曲沃晉侯墓M63出土的大型多璜組玉佩,璜的數量竟達45件,展示了復雜有序的組合和全新的系佩方式。將多璜組玉佩的形制推向了極至,
中國傳統崇玉文化的發展和成就,在裝飾玉上反映得十分突出,統治者對美玉的占有享用,隨社會發展而逐步升級,而佩玉數量之遞增,形式之繁復,常表現出其主人的等級、特權甚至某些道德觀念。上述幾件組玉佩是主人生前的胸飾,表示他們身份地位的顯赫。西周組玉佩的出現與流行,不僅在崇玉形式與文化內涵上開服飾文化一代新風,而且為春秋戰國與漢代的組玉佩打下了基礎。此外,兩周組玉佩最能表達藝術的形式美,即有秩序的排列和組合,它充分表現社會與思想的秩序感,在既復雜又平衡的格局中體現藝術的內在美。
曲沃晉侯墓與三門峽虢國墓均出土數件綴玉幎目,由多枚各形玉片組成,分別代表人面的前額、眉、眼、耳、鼻、嘴、腮、胡須、下顎和印堂,合成五官七竅,形象寫實如生。周圍復以梯形、三角形玉片環列成面部輪廓。這些綴玉幎目是迄今所見最早的例證。玉幎目是一種殮葬用玉?!秲x禮·士喪禮》:"幎目用緇,方尺二寸。"注:"幎目,覆面者也。"《說文》:"緇,帛黑色也。"周代的喪服禮制,用一尺二寸見方的黑色絲綢,蓋在死者的臉上。曲沃晉侯墓M8所出玉面罩,玉片分上下兩層,都縫綴在布帛上,證明"幎目"的用法可能有等級高下之分。始于西周的玉面罩,到春秋戰國時仍延續使用。自西漢起,出現了金縷、銀縷、銅縷和絲縷玉衣葬服,它們是玉面罩的直接延伸和高級化、規范化。
西周的動物形玉飾也頗有特色,造型簡練,多作片狀,常以粗細陰線來刻劃主題。在表現牛、馬、鹿等動物形象時,善于以夸大局部特征來概括全貌的手法,達到言簡意賅、惟妙惟肖的藝術效果。平頂山應國墓地出土一件白玉鷹,玉質縝密,刻紋簡潔流暢,玉鷹振翅高飛,灑脫生動,不失為應國玉雕中的精品力作。三門峽虢國墓地出土的玉雕動物,種類眾多,如虢季墓中的玉鹿,作驚起欲奔之狀,其夸張豐美的大角,警覺后抿的耳朵,彎曲如弓的身軀以及奮起欲奔的雙蹄,充分表現出真實生動的藝術效果。作者以準確、簡潔的造型和刀法,活靈活現地雕刻出驚鹿的神態。同墓出土的玉牛首、馬面,也都能準確把握其面部特征。足見西周玉雕藝人觀察生活和藝術創作已達到得心應手的程度。
春秋戰國,王室衰微,諸侯逐鹿,思想上諸子學說爭鳴,社會變革加劇。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主張"君子比德于玉",提出玉含有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等十一德,將君子、玉、德三者聯系在一起,"君子無故,玉不去身。"郭寶鈞先生指出:"抽繹玉之屬性,賦以哲學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賦以陰陽思想而宗教化;比較玉之尺度,賦以爵位等級而政治化"。如果說原始社會后期玉被神化,奴隸社會玉被等級化,到春秋時期則玉被道德化、人格化。玉的德行化與帝王玉的神靈性、政治性相對立,是平民意識的反映,具有民主色彩。這種民主思想對玉的審美有著影響,這就是"首德次符"的主張。
春秋玉器早期仍繼承西周作工而有所變化,但其典型風格是器型小巧、紋飾細密,盛行夔龍首紋、渦紋等,淺隱起為主。這一時期出土玉器主要集中于諸侯國貴族墓葬中。組玉佩在"玉德"觀念指導下,隨著原材料質地的多樣化,其組合形式逐漸由簡到繁,花樣翻新。河南光山黃君孟夫婦墓。出土大量精美佩飾玉,玉質上乘,工藝精湛。其中一對人首蛇身玉飾,被認為刻劃了人類始祖伏羲女媧的形象。玉人頭飾、玉魚、玉虎、玉蠶等雕刻寫實性強,比較貼近生活,幻想的、神秘的成分減少。河南淅川下寺楚墓M1出土玉牌,玉料浸蝕呈雞骨白色,正面下方中部隱起一獸面紋,其外圍以同樣技法雕琢若干組對稱的變形蟠虺紋,又于其上裝飾極為細小的鱗紋、绹索紋和勾云紋。紋飾細密,繁而不俗,是春秋晚期同形作品的代表作,制作之精前所未見。另有一對玉虎形佩,造型和紋飾完全相同并兩兩相對,顯然是由一塊玉料分割而成。講究對稱是春秋玉器的一大特點。成雙佩帶的玉虎,后來發展演變成虎符,成為發兵的信物。有人主張玉虎即古文中的"琥",和圭、璋、璧、琮、璜一起,合稱"六瑞",它們的主要作用是作為禮器用于祭祀,"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而事實上,玉虎多用于佩飾,作為祭祀用的瑞器,尚未得到考古資料的證實。
戰國玉器以湖北隨縣曾侯乙墓所出為代表,不僅數量眾多,而且質量精湛。紋飾以云紋為主,采用隱起、鏤空、陰線、單面或雙面雕等多種工藝技法。其中的多節龍鳳玉佩堪稱精美絕倫,它用5塊形狀不同的白玉,分別透雕成夔龍、夔鳳和璧、環等形象,由套環、圓榫及銅插銷相互勾連,可以拆缷或組裝,合則為27節全長達48厘米的大型練飾,分則為5組小型鏤空玉佩。全器紋飾繁縟,共透雕或陰刻37條龍、7只鳳以及10條蛇,形象千姿百態。此器集切割、平雕、分雕、陰刻、剔地、透雕、接榫、拋光等多種玉雕工藝于一身,工藝復雜,難度絕世,像這樣一件多節活動玉佩,需要經過精心而周密的設計制作才能完成,它是戰國玉器寶庫中的奇葩。
河南輝縣固圍村M5出土一件戰國中期包金嵌玉銀帶鉤,整體呈琵琶形,底為銀托,器表為包金組成的浮雕獸面,兩側蟠繞兩條夔龍,合為一首,龍口吐出鴨首形白玉彎鉤。尾端飾兩只鸚鵡。鉤背嵌三塊白玉玦,玦面篆刻谷紋,前后兩玦的中心各嵌一個蜻蜓眼琉璃珠。這是一件金玉復合材料工藝杰作,包金嵌玉,五色相宜,紋飾繁縟,玲瓏剔透,是戰國玉器工藝的創新之作。
綜觀春秋、戰國兩個階段的中原玉器,與西周相比判然有別,其器型變為華麗繁縟,在裝飾上肢解整體,將其局部加以抽象化,演變為細密的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圖案。戰國時期由于和田玉大量進入中原,玉材質地堅硬細膩、光澤強烈。雕琢工具顯然有了改進,青銅砣具已為鋼鐵砣具所代替,砣刃鋒利,所琢玉器剛健利落,似斬木削泥。戰國玉器是我國古代玉器工藝史上最為精致的時代,創造了精雕細刻、生動傳神的具有高度藝術造詣的新型玉器,體現了當時的時代精神和藝術思潮。
戰國玉器在我國古代玉器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特殊地位,在創作思想、構思、設計、藝術表現、技術加工等方面都出現了嶄新的面貌,、工具改革、玉料更新、經驗積累以及當時的藝術思潮有著密切關系,戰國玉器工藝美術揭開了玉器史上的光輝燦爛的一頁為后世玉器工藝美術的進一步發展和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原玉器歷經數千年,沉積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中國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兩周時期,中原玉器獨領風騷,創造了中國上古玉文化的輝煌。并為后世玉雕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上一篇:出土古玉的斷代與保養
下一篇:有關玉器的常用術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