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之璽
在中國,印章起源于商代,早期多為銅印,玉印出現于戰國時期。印章最初只是個人的記號,并無嚴格的等級限制,但自秦代開始,天子以玉為印,并稱之為璽。漢代沿襲秦制,仍以玉為璽,規定皇帝、皇后以及諸侯王的用印,統稱璽,而官吏及平民所用私印,只可稱印,故漢代不僅有印璽之稱,又有“章”、“印信”等別稱。
東漢人衛宏在《漢舊儀》中記載,漢代皇帝有六璽,皆白玉螭虎紐,各有不同的用途:“皇帝行璽”用于封國,“皇帝之璽”賜諸侯王,“皇帝信璽”用于發兵,“天子行璽”召大臣,“天子之璽”冊封外國,“天子信璽”則用于事天地鬼神。只是漢代帝陵尚未做過科學的考古發掘,因而皇帝玉璽的模樣,至今難明究竟。不過,陜西咸陽北原韓家灣狼家溝出土過一枚“皇后之璽”玉璽印,以純凈無瑕的羊脂白玉琢刻而成,呈正方形,四邊長均為2.8厘米,高2厘米,為目前所見漢代玉印中形體最大的一件。此印出土地點距劉邦、呂后所葬的長陵陵園僅1公里,所以常被認為是呂后玉璽,但從印文風格考察,其年代上限不會早于西漢文景時期。
與此同時,漢代玉質的官印和私印出土較多。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廣州南越王墓等均有玉璽出土,而陜西出土的漢印中,有印文為“王安國”、“王意”、“陳請士”、“陳樂成”等人名的玉質私印。從這些出土的玉印看,形制以正方形最多,印體較小,邊長一般在1.4~2厘米左右,但也有打破常規的,除了“皇后之璽”外,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的玉印,邊長為2.7厘米。由此可見,玉印的尺寸大小跟擁有者官職、等級的高低是相匹配的。
漢代玉印上部都呈盝頂形,印紐多作覆斗形,也有少量橋形紐或螭虎紐。紐下鉆橫孔,以綬帶懸于腰間。印面文字絕大多數鑿刻陰文篆書。不過,由于玉質堅硬難刻,漢印中沒有鐫刻文字的,也不在少數。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上一篇:盈手可握——楊光碧玉文玩器皿賞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