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的藝術家在雕塑、繪畫之作品中,觀音菩薩像成為其中最重要的題材之一。外形力求莊嚴靜美,以表達那內在的慈悲和智慧,俾令信徒產生景仰,令觀者引起共鳴。觀音普門示現形象很多,如常見的圣觀音、千手觀音、十一面觀音、三十三觀音等,然其中最為人稱道的就是自在觀音。在和田玉玉雕作品中,玉觀音也是最重要的玉雕題材之一。
▲ 白玉擺件-觀世音 | 玉器編號:143054
“觀音”在古代有多種稱呼,主要是梵語翻譯的不同而導致名稱各異。有稱“光世音”,有名“觀自在“,有叫”觀世音”的,而根據梵文稱為“觀自在”則比較符合原義。根據此,“自在觀音”乃是觀世音菩薩的通稱。而通常所見的翹首搭足的自在觀音應稱為“水月觀音”為宜。之所以稱為自在觀音乃是因為觀世音菩薩神通變化自在,又因其于理事無礙之境觀達自在,故云“觀自在”,在佛典中常常是結跏趺坐的形象。而在當時常見的右腿抬起,跣足半跏趺坐,左手自然懸出輕搭膝面的觀音形象稱為“自在觀音”乃是一種錯誤的稱呼。故后來自在觀音多稱之為水月觀音。
“自在”乃是就菩薩之功德而說的,觀世音菩薩因為通過長久的修行在智慧上在戒行上在神通上在度化眾生上皆能自由自在,隨心所欲,無所障礙,故得“觀自在”之稱號。而之所以稱為“水月觀音”,乃系根據《華嚴經》中之觀自在形象,并經長期之演變而有此稱號。
今存的水月觀音大約勻屬于敦煌千佛洞的壁畫,一般形像為觀音宴坐于水邊,有巖石、花草為伴,除其頂上有圓光之外,整個身子亦圈于一大月輪之內,以示其現于水月之中。
▲ 白玉子料牌-自在觀音 | 玉器編號:162012
水、月或水中月是佛典中常見的譬喻,乃是大乘十喻之一。月在虛空,影現于水。但是凡夫見水中月,歡喜欲??;智人見之則笑,以喻無智之人妄執我、法為實,而生歡喜。然得道智人,愍之而笑。水中之月乃月之影現,并無月之實體,我法亦然,我為五蘊和合,諸法無自性。水月之喻正是佛法空行之教??招?、 水月, 正是以空為體,以水、月喻萬法唯識,性空如影之意。而佛家的大慈大悲就是讓眾生知曉萬法空性的佛法深意。修習大乘的眾生稱為菩薩,修習的行為就是 “菩薩行”,自在觀音或者水月觀音的形象正是大乘菩薩行精神的具體顯現。因此,歷代高僧大德詠贊觀音不斷。
湛然圓澄禪師《自在觀音》贊,“巍巍獨坐默無言,聲色場中展妙玄。覿面不教觀自在,反聞聞性卻安然”,
憨山大師《自在觀音贊》說,“鏡像水中月,而作難思事。微細法界塵,一塵一切剎”,均形象的描摹了自在觀音的形態及功德。
▲ 黃玉-觀音牌 | 玉器編號:161706
在佛傳之初,水月觀音不過是千手千眼觀音在水中的幻像而已。隨著唐后觀音信仰的盛行,水月觀音正式被列入三十三觀音相之一,漸漸呈現出漢族女性的面貌,只是衣飾上仍保持著印度貴族袒胸著臂釧的特征。據說最早的漢化水月觀音是由唐代周昉所作(他的傳世作品代表作為《簪花仕女圖》)。自宋以降,民間的水月觀音信仰漸漸為白衣觀音信仰取代,成為我們熟悉的送子、提籃、滴水、楊柳觀音的形象,著帶觀音巾、身著漢式女裝,和藹親切,成為完全女性化的佛教神祇。
▲ 羊脂白玉掛件-觀音 | 玉器編號:149551
雖處鏡花水月地,卻觀世間悲苦疾。這看似自在無邊的思惟相,低眉流轉出的莊嚴與慈悲,任由檻內人或是檻外人看來,都幻化成了對觀音之大美之相的最佳注解。轉身重回滾滾紅塵中,將那刻的所見所感,定格成內心凈土世界的幻相,真實不虛。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上一篇:不可不知!玉雕“天鵝”的豐富意象
下一篇:和田玉戈壁料的特征與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