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玉:所謂佩玉,顧名思義即人身所配戴的玉器??棕沧又v過:“古之君子必佩玉。”按照孔子的觀點,這個君子應是指上自天子玉侯下至達官貴人的社會上層人物。天子既用全佩,貴人身必佩玉。但這個佩里決非單件,而是多件的組佩。由于佩玉本身就是等級的標志,所以在“三禮”中對佩玉有嚴格的規定?!抖Y記•玉藻》對佩玉的玉材選用和色彩的配用有一段特別的敘述:“天子佩白玉而玄組緩,公侯佩山玄玉而未組綏,大夫佩水蒼玉而純組經,士子佩瑜玉而秦組經,土佩蠕玫而組組經?!苯M終是用來穿串玉飾的一種絲帶。這句話的意思是規定天子以白玉為佩,用黑色的絲帶相貫;公侯以山玄玉為佩,用紅色的絲繩穿系;大夫用水青色的玉為佩,必用純色的絲繩穿掛;士于用瑜玉之佩,需用雜色絲繩組系;士用美石作佩,應用赤黃色的絲繩相貫。這其中的等級概念是不言而喻的。
佩玉除作為等級的標志而外,它的另一個重要的作用,是作為君子道德的象征。關于這一點,《禮記•玉藻》中有兩句重要的論述:“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徽角,左宮羽?!薄斑M則揖之,退則揚之,然后玉銀鳴也。故君子在車,則聞寫和之聲。行則鳴佩玉,是以非辟之心,無自人也。”這兩句話便道出了問題的實質。揖的意思是指人體上身向前微傾,成俯視之態。仰是指人體的上身向后稍仰,成仰視之態。古人佩玉行走時,向前一步則身體前傾,再抬腳時則身體后仰。連貫行走,就形成不停頓的前傾后仰動作。這樣一來就必然牽動身上佩戴的玉飾,使之發生互相碰撞,發出有節奏的音響。由于佩玉都是堅硬的玉石磨出來的薄片,碰撞時發出來的聲音非常優美,竟有如樂曲中的微角宮羽之音,當然奇妙無比。古人以玉比德,故佩美玉、奏美樂,以詡美德,這也是一種創造。禮對于人的動作要求是很嚴的,一套玉佩懸掛于身,也只有隨著連貫、均勻、協調的步伐,才能形成優美的樂章。這樣走是很累的,但古人依然樂此不疲。因為,佩鳴之聲還有另一種重要的含義,即以此向天帝人君表示自己絕無非辟之心,這是向統治者表示盡忠盡節的一種形式。
完全可以看出,佩玉在當時也是一種政治行為,佩玉的本質在于借助于人身的裝飾賦予一定的政治含義,無怪乎佩用玉器也要列入周代的國家典制當中。
⑤財貨用玉器
財貨用玉器主要指貨幣。玉在我國古代即為財富,曾在商品交換中作為自然物貨幣流通使用。玉幣的前身為貨貝,是我國最早出現的一種貨幣。其為人所用源于夏,盛行于商而衰于周。春秋之世因金屬貨幣的興起,貨貝便失去其自然物貨幣的功能。但在商周時代,先民們在貿易活動之中,因自然貨貝數量不足,為彌補流通之所需,曾以玉、石、骨、蚌、陶渚材仿制貝形。這就是玉幣的起源。
在“三禮”的論述中,玉幣和其他各種玉器都曾經被列為國家的主要財政來源。這其中絕大部分玉器雖然就其本身來說并不是財貨用玉器,但確實是財政征收的對象?!吨芏Y•天官家宰第一》曰:“以九貢致邦國之用:一曰祀貢,二曰嬪貢,三曰器貢,四曰幣貢,五曰財貢,六曰貨貢,七曰服貢,八曰旅貢,九曰物貢?!边@里所排列的九大貢項,是周制典章中所規定的邦國主要資財來源。其中涉及到玉器的項目就有六項,這些項目分別為:幣貢、貨貢、器貢、財貢、物貢、旅貢。
所謂幣貢,即是向朝廷上繳財政收入。玉幣是其中的一項,古人把小玉磨成貝的形狀,背部打一至兩個穿孔,再用繩子穿系起來。這就可當成貨幣,稱為扶。玉幣也叫玉貝,計量單位為“朋”,每十只為一朋,這是實用的玉制之錢。市場上有此玉錢流通,國家將其列為財政收入是順理成章的。不過,在當時來講,作為貨幣來使用的并不是玉幣一種。在周玉朝,玉、馬、皮、帛均作為交換媒介來流通。所以,這些東西統統都在財政稅收之列。
所謂貨貢,是指金、玉、龜、貝之屬,皆系自然之物。這些東西其實也是最早成為貨幣的材料。
其他貨貢物品還有獸皮、五谷、布匹、工具等物,不過作為貨幣繳納,是以貨充幣罷了。玉在這些貨貢資材當中要算是重要物品,理當上繳圣庫。
所謂器貢,是指宗廟之用器,也就是祭祀用器具。正如前文所說的那樣,先秦時祭祀宗廟是作為國家的重大政治活動來進行的,那么,對祭祀用品的征集也自然是一件重大的事情。祭祀用品的品種已在前文做了說明,如六器的圭、璋、璧、琮、琥、璜及瓚勺等。此外尚玉幾、玉爵、玉豆渚物。這些東西都需要由各地方臣屬按時按歲進貢給朝廷備用。
所謂財貢,是指國家所需要的重要資財。這當中包括珠、象、玉、石、木、金、革、羽等物。這些東西在當時來講分布較廣,使用范圍也廣。按《周禮》的規定,必須進貢給國家,由朝廷專用。
所謂物貢,實際上也是指上面所講的那些東西。其區別是:上面所講的是指國內物產,而物貢所說的項目是專指“九州之外各以其所貴為執”的財物,是“外國”的東西(這所謂的“外國”應是指玉題之外的偏遠邦國)。周圍小國年年進貢歲歲來朝,斷少不了上貢玉器制品。歷史上流傳的各國物貢的故事很多,比如《拾遺記》、《山海經》等古籍就記載了許多朝貢玉器的故事。
所謂旋貢,是指錦羽燕好之物,也包括珠鞏瑯環等珍寶玉器?!吨芏Y》指定臣民進貢如是物品,以便供天子及玉公大臣奢侈糜費罷了。
玉貝屬貨幣,是在市場上流通的錢財。除玉貝而外,九貢中之金玉物品是不允許在市場上流通的。《禮記•玉制》規定曰:“有圭璧金灣不粥于市,命服命率不粥于市,宗廟之器不粥于市,犧牲不粥于市,戎器不粥于市?!敝嗾哔u也,就是說這些東西是不準在市場上買賣的。道理很清楚,金玉龜貝、瑞信寶單、犧牲珍寶、禮神器具都是朝廷所用,是國之重典所在,屬政治用品范疇,當然禁止流散于市場??傊?,工作財貨之用,在歷史上確曾盛行一時,并將永遠留存于我國的玉文化之中。
⑥軍用玉器
所謂軍用玉器,主要指兩樣東西,一樣是牙灣,另一樣是玉制兵器?!吨芏Y•典瑞》曰:“牙灣以起軍旅以治兵守。”這說明古時將帥是以牙璋作為調兵遣將的憑信的。
牙灣因其下部琢有玉齒,象征著用兵之意,所以用牙境發兵。兵用瑞信從單件開始,后來隨著需要發展了合符的做法,即以兩半相合為一符。古代常見的玉制兵符有玉虎符、玉賊符、玉魚符、玉鶴符等,再往后則有金屬制兵符了。
玉制兵器古有玉刀、玉鏈、玉斧、玉鉞、玉戚、玉矛,還有射箭時保護手指的玉綏。遼寧三官甸子墓葬還曾出土了一件玉臂甲,是套在手臂上用來護臂的,由此可見古時兵器名目繁多。不過,這些兵器并不是用于戰爭中直接砍殺,而是多作為儀仗之用。在有關治軍或誓師征戰的儀式中,在天子或統帥的身后及周旁,陳列著玉兵器儀仗,更壯其聲威。由于“三禮”的著述者遵循兵器不載于典章的原則,所以在“三禮”中沒有關于玉兵器的文字記載。至于牙掉的人典,則是因為璋系瑞信器具而已。
⑦節用玉器
節用玉器是指在邦交禮儀中所使用的瑞信玉器。《周禮•掌節》曰:“掌節掌守邦節,而辨其用,以輔玉命?!薄笆匕顕哂糜窆?,守都鄙者用角節?!薄胺餐ㄟ_于天下者必有節,以傳輔之。無節者,有幾則不達?!?BR> 西周和春秋的分封制度,承認諸侯為古封國的國君,并在其封疆的領域之內世代掌管統治大權。但諸侯必須定期向天子述職朝貢,按時上交貢賦和服役。按《周禮》的規定,凡屬天子的國土和分屬于諸侯的領地都稱為邦國。這樣,在國家與諸侯之間、諸侯與諸侯之間,都有正常的活動交往。以至于邦國與邦國之間,凡使臣往來,都必須出示一種憑據,既作為身份的證明,又作為意愿的表示,這種憑信就叫節。按《周禮》的說法:“守邦國者用玉節?!边@個邦國指的是天子的領土,是整個國家的范疇。也就是說天子之節是玉制,稱為玉節,代表的是國家的意愿,在玉立之內無所不通。至于在諸侯領地或地方城市的范圍內,則規定使用角制之節。
掌節是掌管各種符節的官員,隸屬于地官司徒。他的職能是負責掌管各種符節的形制和用途,即以輔行天子的命令。周制規定掌節的最高官員為上土,總編制為34人。其中“上土二人、中土四人、府二人、史四人、青二人、徒二十人”。節的使用是統治集團之間的憑信和信息傳遞,是一種涉及范圍較廣的經常性行為,所以規定這樣一種機構是不足為怪的。
天子的玉節主要是指珍圭、谷圭、碗圭、瑣圭、牙灣五種瑞信玉器。牙灣是專用于調兵遣將。其余四種圭形玉器多為天子對諸侯及臣下處理國事時使用。這些內容在前文已做了介紹,不再贅言。碗。談二圭的作用較為突出。惋圭的造型沒有棱角,呈渾圓狀,用以治理德行、親善和好,是表示和平的象征,常用此表達化干戈為玉帛的愿望。瑣圭的形制卻正與魏圭相反,其左右兩角棱有鋒,銳利逼人,用以向犯上的臣下做興師問罪之舉,是誅討、兇殺的象征。當國事需要時,天子將談圭授予使者,命其代表國命,對亂臣行使警告、責罰、宣戰以至發兵檄討之事。古時講普天之下莫非玉土,在玉土的范圍內,若要通行,必須持節。
但有節還不行,還要和“傳”共同使用,作為證明。“傳”也是一種信符和憑證,相當于文字形式的東西,如竹書之類。有節無傳不準通行,無節有傳也不準通行。玉節的使用往往有一定的期限,用畢要按時將玉節上繳。如果行動者沒有節,一旦捕獲即投入獄中。
節的使用在周代名目繁多。就制節的材料而言,除上述五節和角節而外,尚有金屬制節。就節的形制而言,各邦國均各有自己的特點。譬如鎮守邦國的諸侯就以各自不同的特征制節。山地之國多猛獸,便以虎威為標志,制為虎節;水族之國多鱗族,便以龍神為標志,制為龍節;平原之國是人口密集之地,故取人形為節。這些節都是五金制造。就節的使用方式而言,有出入關隘使用的符節;有貨物通行使用的變節;也有道路通行使用的彼節,但大多不是玉制。
總之,節的使用,是原始圖騰文化遺留的痕跡之一。夏商周三代時期的玉節,更是我國玉文化中的一個獨特的藝術形式和運用形式。
⑧嵌用玉器
所謂嵌用玉器是作為配件鑲嵌在其他器具上的玉器,它一般不作為單獨的器皿來使用。我國古代有很多器具都是用玉件來進行鑲嵌裝飾。一來是為了求美觀提身價,二來是為了通神靈求吉祥。早在遠古時代,已有鑲嵌綠松石的器具出現。及至周代,嵌玉風氣已很盛行,嵌玉器具的品種也比較多。其中列人典章的品種有食器類的玉爵、玉豆、玉淺;有家具類的玉幾;有輿服類的玉格和職官服飾;也有祭祀用品類的玉場、裸圭等。此外尚有不列人典章類的軍械器具,如用玉石作裝飾的刀、弓、杖、矛之類以及鑲嵌于寶劍上的提、瑯、隧、班四大玉器等等。嵌用玉器是我國玉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對后世影響很大。自先秦以后,累經數千年之久,玉石鑲嵌制品層出不窮。即如今曰的玉石盆景、嵌玉漆器之類,也不能不承認出自此源。在國內外呼聲甚高的揚州漆器就有一個古老的品種,行內人稱之為“周鑄”,意即周代制造,是一個漆、玉結合得非常完美的鑲嵌產品。
關于食器類的嵌玉漆器,《禮記•明堂位》有這么一段文字:“灌用玉攝大圭,薦用玉豆雕要,爵用玉殘仍雕,加以璧散璧角院族?!边@句話中提到的主要器皿幾乎都是嵌玉食器,講的是行灌禮時必須使用的器具?!肮唷蹦虽舅芫萍郎缴?,這在前文已有詳述。“薦”是以物品祭祀神靈的意思,相當于“敬”。玉豆是古代祭祀或宴會時用來盛放食物的一種器皿,常用以盛放肉醬一類的食物。豆的上部像一個淺口的盆子,中部是支撐的高腳,有把,留足底,大多數還有蓋子。玉豆或全為玉制,或以木制。以木制的豆在其周圍亦鑲嵌有小玉飾。爵在這里是酒具。爵的起源是取用動物的角作主體,讓大頭朝上、尖頭朝下,再綁上三條小木棍做腿,這是最早的爵。所謂“爵,亦角之演化也”。后來發展為刻本為爵,嵌之以玉,這便是飾玉之酒具,應是相當高貴的。戲是玉制酒杯亦或木制嵌玉酒杯。這段文字的意思是:祭祀山神地神澆灌但酒的器具,必用大圭作柄的玉被。敬供食品必用玉豆或竹雕的憲,盛放犧牲的案桌必用株族。從這段文字中,可以大略看出古代祭祀用具和飲食用器中嵌用玉器的風貌。
關于家具類的嵌玉制品,“三禮”中亦有琮跡可尋?!抖Y記•大宰之職》曰:’‘享先玉亦如之,贊玉幾玉爵?!边@是在說祭祀先玉時,必須用玉幾做供桌,用玉爵敬酒。玉凡是用玉石鑲嵌的小桌子,平素供天子憑靠休息,祭祀時用它陳放祭品、完全可以想象,憑案幾之大,不太可能全用玉制,所謂玉幾當是嵌玉用具無疑。從“三禮”典章的文字中,亦可以看出,玉幾是宮廷的專用家具。
關于輿服類的嵌用玉器,“三禮”主要講的是玉格。至于職官服飾中的玉石鑲嵌,實際上已屬于服飾類或首飾類玉器了,但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采用玉石鑲嵌的工藝手法,比如青銅鑲玉帶鉤就是一個很實用的例子。《禮記•巾車》曰:“玉之五輅,一日玉轄?!钡塾袼鶎S玫某溯浄Q之為格。所謂五籍之說是分別以不同的工藝材料裝飾成五種不同的車子。這五種不同的材料按“三禮”的規定是玉、金、象、革、木。其中以玉石鑲嵌的座車最為珍貴。這種車子一般都是在車轅、軸端以及外表的主要部位嵌上雕琢的玉石,亦通稱為大盛。在軍械兵器嵌玉也是一種通常的做法,這種東西主要做儀仗之用。
總之,嵌用玉器涉及的面比較廣。
⑨樂用玉器
樂用玉器是指在禮樂之中所使用的玉制品。古者以禮樂治天下者為有道之國,由此可見不僅禮為治國之典章,樂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所以孔子定“六經”,“樂經”是其中之一,可惜于秦時焚毀殆盡。玉器在古禮樂中的運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在音樂中用。用玉石琢制成樂器,此之謂玉聲?!抖Y記•明堂位第十四》講到成玉即位以后因感戴周公功德,封之于曲阜,命魯公世世以禮樂身巳之。這禮樂之中就有“拘搏玉磐”之說。批搏是古代的一種形如小鼓的打擊樂器,玉磐便是典型的禮用樂器了。其二是在歌舞中用?!抖Y記•明堂位》描繪這祭祀周公的禮樂歌舞道:“升歌青廟,下管象,未干玉戚,冕而舞大武……”這段話說的是用歌舞的形式獻媚于神靈的情景。你看,當歌舞樂玉升坐于清廟之堂時,堂下的樂師們以管樂吹奏起象武之章,武舞者手執赤盾和干戚,身著表冕,更隨著樂曲的節奏跳起了舞蹈,動作剛健有力,場面甚為壯闊。這是一幅宗教色彩相當濃烈的歌舞祭神畫卷。在這個場景中,樂人手執的于感便是用玉琢磨成的斧,它根本不是砍殺之器,而只是禮樂道具。固然戚可以劃歸為玉兵類器具,但在這里的用途顯示,它只是一件樂用玉器。
⑩食用玉器
食用玉器就是供人吃的玉,嚴格來講它可以稱為玉,但不能稱為器。《周禮•玉府》講到辭玉則共食玉?!薄褒R’即“齋”。說是在君玉齋戒之曰,白玉府供給食用之玉,這說明食玉也是周朝的禮儀內容之一。食玉究竟是什么東西?按古籍所記載的內容來看,有玉屑、玉漿、玉糜等等。當然,這些東西其實非常人可食。齋成也是一種帶政治色彩的宗教活動。齋戒食玉跟后人以玉為礦物類中藥是完全不相干的兩碼事。服食玉石以求神,在現在看來是荒唐的事,但在當時確實是存在的。
(4)“三禮玉論”中之用玉規矩
“三禮玉論”的主要內容,除了管玉的職能機構、古代玉器的形制及意義、古玉的各種不同用途而外,還有一項重要的內容,即用玉規矩。我們可以想見,在三代之時,玉是重要的政治用品,代表著天地人神,具有崇高的地位。那么,古人在使用玉器的時候,一定是非常嚴肅,不能有絲毫的輕率褻讀之舉。而且,大凡使用玉器的禮儀,一定是非常莊重的場所,人們以凝重的心情奉玉為神靈,也自然會有一個共同遵守的現矩,關于這個用玉的規矩,將“三禮玉論”的有關文字歸納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鑒玉尚質。凡是在禮的規定之中所使用的玉器,所著重的是玉的質地和造型寓意,就是說要突出玉的美質和形意。要達到這一要玉器的表面就必須樸素少效,不允許雕刻繁得四紋樣,以免影響玉質的表現和形意的表達?!抖Y記•禮器》;有以素為資者,無敬無文......大圭不琢......此以素為貴也?!抖Y記•郊特牲》大圭不琢;美其質也。意思是很明白的,在禮中所使用的玉器以質素為珍貴。代表天地神靈及率禮玉;是最崇高的玉器,向當沒有紋飾。如天子所使用的大圭,在形制上是嚴格按照禮的要求制聯。大圭的表面不需要紋樣裝飾,所需要突出的是玉的美質。事實上玉器的紋樣變化萬千,若雕刻得四好;反而影響了玉的天然美質的表現,古人對這個規律是非常注重的。在這個問題上,《周禮》也吸相同的觀點:璋,邸射,素功。這里講的素功,如就是不加雕飾樸素無華的意思。三禮所論之玉,大都遵循了這個原則。
古人崇玉以素為貴,不以紋飾為論美的標準。股是出于兩方面的原因_是政治原因,當時有明敬無文的信仰。二是在實踐中自然產生的審囹意識。本來古人認識玉就是從被玉的美質所吸國開始的。充分利用工藝材料美的風除,最大限度外揮這個屬性,是相玉理玉的重要法則。這個法則區直沿用至今曰,并成了衡量所有工藝美術品藝術質是的標準之一。
我們的祖先最早總結了這個理論,并且把這個理論用于禮器的規定標準、寫進國家的典章制度之中,不僅成為玉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也是對美學的一個重要貢獻。
第二個方而是執玉尚謹,這是要求上自天子下至朝臣;凡是在執持玉器的時候,都必須神情莊嚴、姿勢規范,不允許有絲毫的馬虎隨便及不禁之態。在這方面,《禮記•曲禮》記敘了幾策很有意思的規定。
其一是:“帷搏之外不趨,堂上不趨,執玉不趨?!贬”∧税珊?,堂乃客堂,趨是小步快走的意思,這是對行走動作的一種規定。古者講究禮節和儀表,君子要講究風度。在禮儀場合,無論是在幄帝之外還是在大堂之上,都不允許快步行走。當手捧正器的時候,跨步動作必須做到穩健協調、從容不迫,否則便于禮不合,失掉規矩,同大不敬。
其二是:受珠玉者以掬,受弓箭者以袂,飲玉爵者弗揮。受是接受之意,掬乃鞠躬之態,快是抱服,揮乃揮動也,這是對接受貨賜和饋贈者的一種動作規定。在接受大禮的時候,見受珠玉的人要身體前傾,作鞠躬之狀,兩手平舉至頭部以上而共承之。接受弓箭者要用雙手托起施取來承接。用玉說飲酒的人要注意不能隨意擺動手臂和身軀,防止產生酒杯晃蕩和投酒等不告禮儀的后果。
其三是:“凡執主器,執輕如不克。執主器;挪幣、圭、璧,則尚左手。行不舉足,車輪曳踵?!敝髌骷醋鹫咧鳎@出面當有兩種含義,一是指最尊貴的人所使用的玉器,另一種是指話器中最尊貴的玉器這是對執持玉器的姿勢及有關前進動作所做的規定。就是說,凡是在執持至伸至貴的玉器時,要以相當做重的心情和非常慎重的態度,即使要棒的壓器很輕小,但執持在手時要表現得很莊重,讓人覺得玉器很沉亟仿佛有不勝之容。凡是執持主器或排持幣、圭、話器之時,如只需單手使用,按規定必須用左手,而不能用方于。根據國的傳統觀念,以左為上首,代表陽,執玉必須:最上首方為正確。當需要行走時不可大步跨越不能跑步前進,必須是不緊不慢、小步前進。當足跨出,后足立即跟,兩足緊緊相連,有如車之運轉,連續而不間斷。這一條規定雖然并不難到,但細想起來,其減慢誠恐之狀如在眼前,古人對玉的態度可謂是敬之而又慎之矣。
其四曰:“君無故玉不去身,人上無故不撤縣士無故不撤軍瑟。”這句話的意思是天子諸侯加特殊變故,玉不能離身。大大級的官員如無特殊故,個能去掉身上的侃飾。士如無特殊變故不能去攀瑟。也就是說,是永遠不能離身的。
第三個方面是用玉尚慎。一枚瑞玉并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用的,怎么用?什么時候用?抓有規定如果用的不適當,說不定也有殺身之禍。這當中有很嚴格的規定。根據《禮記》的論述我們發現兩個重要的區分,一個是公禮和私禮的區分,免一個是喜事和喪事的區分。
關于公禮和私禮的區分,《禮記•都特牲》一段話;朝幾大夫之私見非禮也。大夫執圭而使以申對也。不敢私覲,所以致敬也。而庭實私覲,何為手渚們庭。為人臣者無外交,不敢二君也。
朝覲原是諸侯朝見帝玉的專之間春天剛為朝,秋天前見為“覲”。這段引文中的“時既有朝見之解,又有拜見之意。將這一段引文剛成現代白話的意思是:關于測覲的規矩,大夫和拜見之事,這不減禮的范疇。大夫執夫到邦國去執行使命,以玉申信,表示執行玉命。不敢私自去行拜見之禮,是為了表示對天子的忠心和對話候的敬意。因為如果在私宅行私下拜見之禮,那怎么能成為代表國家的大堂禮節呢?作為天子之臣下,心中只有一個國君而絕不敢有二心去做私人外交的。這是一段關于外交禮節方面的政策規定。大夫受國君之命,擔任特命全權代表,執持命圭出使外域。他行覲見之禮,出示玉器,是表示代表天子的意愿。如果違反了這一條,就不是代表國命。為人之臣,應忠心耿耿,不可有二臣之心。這一條是說在執玉行禮的時候,也要掌握好分寸尺度,避免引起政治上的麻煩。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在禮儀之中特別著重用玉之慎。
關于喜事和喪事中兩種不同用玉的區分,《禮記•檀弓》選用了一則故事來說明問題:石胎仲年,無適子。有庶子六人,卜所以為后者。曰:“沐浴佩玉剛兆?!蔽迦苏呓糟逶∨逵?。石祈子曰:“孰有執親之喪而沐浴佩玉者手?”不沐浴佩玉。石祈子兆。衛人以電為有知也。
故事的大意是:石駱仲死了,他沒有嫡親的兒子,只有庶子六人。這就要通過占卜來確定誰可以代替嫡子的繼承權。掌卜的人說:“誰沐浴佩玉,誰就可能在占卜中獲得吉兆?!?BR> 于是乎有五個人都進行了沐浴并佩戴了玉飾??墒鲎訁s說:“哪有在服親喪期間沐浴佩玉的規矩呢?”只有他沒有沐浴也沒有佩玉。經過用龜甲占卜,果然是石析子獲得了吉兆,得到了繼承權。衛國人都說龜是有神靈先知的。其實,這并不是龜的靈驗,而是關于執行禮制方面的宣傳教義。在六位庶子當中,有五個人相信沐洛佩玉能得吉兆,其實他們都不合禮儀的規范,故而大錯特錯了。只有石祈子能知禮并切實地按禮辦事,因此也只有他能享受合法的繼承權。這是以禮取人、以德取人的一則典故。通觀“三禮”,佩玉應總是吉祥的事情,但也得分清事理和場合,在親喪期間佩玉是大逆不道的事。
(1)研究玉文化的鑰匙
玉文化是中國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統一在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傳統之中。同時,它也有自己的獨特內容、獨特風格,有其他文化類別所沒有的特點?!叭Y玉論”在玉文化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其價值跟它所具有的下述三個特點有關。
第一個特點是,“三禮玉論”在闡述古代玉文化理論及其表現形式方面具有系統性和全面性。
“三禮”所論述的有關玉器的理論,早在夏商時代即已逐步形成。“三禮”只是集中了西周以前的關于玉的各種理論概念,它包含了古代玉器中大部分主要品種。這些玉器使用面相當廣泛,幾乎涉及到整個上層建筑的各個領域。雖然也有現今出土的確實屬于當時實用的某些古玉種類,并不見于“三禮玉論”,譬如商代玉人在“三禮”中就沒有述及,但這些種類在古玉中所占的比例較小,而這些東西的作用也并未逸出“三禮”所說玉的各類用途之外,只不過不占主要地位罷了。第二個特點是,“三禮玉論”所論述的古玉用途在古代工藝美術品當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權威性。“三禮”所敘述的玉的使用范圍,包括國家政治的各個方面。使用項目從官場禮儀的細枝末節直至玉朝最隆重的大典。歷史上無論哪一項工藝美術品種,其政治效用都不能和玉器相比。事實上,從古至今我們還沒有發現有其他工藝品或手玉業品能在某一個玉朝的典章中獲得如此的“殊榮”,也還沒有發現其他任何一種工藝美術品具有比“三禮玉論”更早更系統的理論?!叭Y玉論”所敘述的內容,可以囊括其他若干工藝品種的理論;而其他工藝品種的理論,沒有一個能囊括“三禮玉論”。
第三個特點是,“三禮玉論”具有真實性和可靠性?!叭Y”成書雖已有兩千多年,但書中講到的玉器種類已由出土文物得到印證。這個事實足以使人相信“三禮玉論”內容真實可靠。那么,古人是否一定按照“三禮”中所說的那樣去做呢?當然誰也沒有可能去觀賞一下那種場面。所幸有一本現存最早的歷史文獻可以作為“三禮”的佐證,或者說可以跟“三禮”相互印證,這本書就是《尚書》。我們不妨先試舉一下其中《周書•金藤》的有關篇:植璧秉圭,乃告大玉、玉季、文王。今我即命于元龜:爾之許我,我其以璧與上,歸俟爾命。爾不許我,我乃屏璧與圭。
這是一段很生動的歷史故事,說的是周武玉在代紂克商取得重大勝利后的第二年,不幸身患重病臥床不起,看來行將謝世,當時有一位國之重臣周公已,以自己的獻身精神,設壇祭祀。他將玉璧置于大玉、玉季、文王三位先玉的神座之上,沐浴更衣,手持玉圭,由誠地禱告占卜。他念道:現在我即用大圭占卜、武玉之生死吉兇,以應先玉的意旨,并請求先玉保佑武玉。我愿以己身代武玉死,如果你們準許我代死,則請先玉顯靈,卜現吉兆,讓武玉康復,而我回去以后即以死復命,且死后定以圭、璧伺候光玉鬼神。如果你們不準許我代武玉死占卜、將出現兇兆則我定將圭、璧統統收藏起來,決不事神。周公禱告完畢,將祝文藏于金匣之中。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這個故事一直是作為宣揚君臣關系的范例。周如果有此事否,我們無從排實,也無須證實。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以玉敬神,以玉敬祖,是由大量的歷史文獻和出土文物所證實了的。圭組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與三禮玉論是完全吻合的。
此外,《尚書•周書》中還有大量關于用玉的記載。如:甲子,玉乃能州水,相被見服,憑玉幾。糧間南向,敷重毀席,偏純,華玉仍幾。東序西向,敷重豐席畫統雕玉仍幾。越玉五重,陳寶,赤刀,大訓,弘璧,跪現,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冶之舞衣,大貝,盤鼓,在西房。進之戈,和之弓,垂之竹矢,在東房。大格在賓階面,綴輪在作階面,先格在左璧之前,次搶在右璧之前。太保承介圭上宗奉同陽?;屎髴{至幾。賓稱奉圭兼幣。
上面所摘錄的《尚書•周書》中關于用玉的部分章句,其精神實質和”三禮”是相吻合的。經專門研究《尚書》的專家們論證,《周書》中的多彩篇目是周玉室的檔案,是研究周代歷史的重要清始材料,三禮玉論和《尚書•周書》中關于月玉的記敘恰好互相吻合,而且印證的結果能夠,叫:古人用玉的情況,是確有其事的。純是后人理想化的描寫而是在史紀的基礎上寫就的。因而,它當然具有規究和探討的價值。
總而言之,中國的古代玉器在工藝美術品中使用面最廣、所處地位最尊、經濟價值最高,是古代社會文明聞座要標志之一。三禮中關于用玉論述可視為我國最早、最系統的玉昆化著作,是后世各代玉朝用玉理論擁用上形式的依據。人們對三禮玉論盡可以從不同角度來研究。無論在美術上,還是在技術上,或在社會發展理論上,三禮玉論都具有較高的山值,它確是研究我國玉文化的一把劇匙。
(2)美和力的啟示
玉器發展到商周之世,無論在實踐上或在理論上,都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的高度,那時,已有很多手工作坊,形成了一個繁盛的制玉行業。琢磨拋光技術十分高超,透雕鏤空也很出色。不但玉麗的一般材料美得以充分的發揮,而且商墓出上溯玉龜表明當時悄色的運用亦很成熟。在使用激,玉制品已遍布于宮廷玉室遍布于貴族階級社較活動和生活活動的各個角落。
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統治者都沒有忘記用資,都知道玉的特殊功用,都要把玉的理論牢牢地刺在手里,都要以工作為他們的象征和標志。我們舉間,為什么各朝代的統治者如此醉心于一塊塊田玉呢?我們說,任何工藝美術品的存在和發展,都有它固有的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腳津,這當中也包括玉器藝術。古代玉器的特殊作陽和地位的產生;歸根結底,是在于蘊藏于古玉中胸無與倫比的“美”和“力的作用。
所謂美,是指玉村料的自然美。玉器(包括陷他一切工藝美術品)是人們將大腦對于自然界的激美資材的形象思維,通過手玉制作的方式表現出來。和其他藝術部類相比(如繪畫、音樂、舞蹈、文學等),琢玉的特出之處就在于玉器是和材料屬性直接相連的,它的藝術表現力也是要依賴于原材料的物質條件的。在上古時代為數不多的可以充作工藝原料的主要資村當中,幾乎沒有一樣東西能像玉石之村那樣受到人類的特別青睞,被廣泛地使用。首先,玉村出于自然界之中,是天然之物,無需花費代價,雖然真正好的材料永遠只能是稀有的。玉石,其美質是可資創作和利用的。我們可以設想一下,一塊美玉,若置于亂石之中,一定非常引人注目,立刻就會被人刎認和挑選出來。僅從外觀上來看,它質地細膩顏色鮮艷,折光強烈紋路優美,若懸而扣之,則會發出美妙的聲音。它美的神奇,美的動人心弦,這是天然的美,永恒的美是絲毫不加修飾的美。我們不可能設想以后的子孫萬代會以否定的態度來對待玉石的優美屬性。無論是推,當他將一塊玉石放在手心時,都會情不自禁地摩罌把玩感嘆著大自然的造化,產生美好動人的想象;思索著它的最恰如其分的用途。
人們總是愛美,相信美,崇拜美而厭惡丑,這種心理是人類天生的,只是不同的階級、不同的階級代表人物對這一特定的美會賦予不同的內容,給予不同的解釋而已?!叭Y玉論”的提出者、總結者、記錄者們充分利用了千萬人對玉石的景仰和崇拜心理,用美的玉石代表神靈,用美的玉石自我標榜,用美的玉石顯示等級,把玉石之美整個引入到禮教觀念中去。
三禮玉論所反映的我國古代玉器在國家政治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均是從玉石美的屬性開始,人為地把這種屬性和典章制度聯系起來,摻和在一起;這樣就形成了古代玉器在國家政治和人們心目中所特有的神圣地位。
我們可用‘三禮’中之玉佩為例說明材料美工作用。玉佩者,用今曰的觀點來看,僅是一件首飾今曰之世界,誰不愿意用首飾來裝扮自己。玉首飾的美首先是通過玉材料來表現的,其次才是制作美,是通過設計制作造型手段把玉石材料美的征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
沒有材料美,構思制作再精也形不成玉佩所有的工藝美感,這是工藝美術的重要法則之一,們要特別提及的是,三禮中關于玉佩“左徽角右宮羽”之音的描述,也是屬于一種材料美的范疇。玉石之美,除了色彩、光澤、紋路、硬度、比重、締質等內容而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屬性,即其碰撞時發出的音響。古人以玉為籌,是較早的樂器之一,就是因為其音色之美。按照我國現在的玉業產品分類的實際情況,樂器仍屬于輕玉業大類。的工藝美術品類。音色是玉的優美品質之一,古人將玉佩掛在身上,通過行走碰撞,把這一美質體現出來,我們不能不承認這是一種絕妙的運用形式沒有玉石之材料美就不會有“三禮”中之玉論這在當時是其他任何東西所不能替代的。即倒今曰,其天然的美質仍然為人們所推崇和欣賞。
所謂“力”,是指人們對于自然的探索力和對世界的創造力?;\統地講古人重玉之原因,在于玉本身具有美質。若細究歷代統治者為鞏固其統治而重視玉的原因,便會發現,問題決非如此簡單。關于玉有許多玄妙的觀念:玉能通神靈、近地、延壽考、驅鬼祟?!比Y玉論”之所以成立,個重要的依據就在于,玉被認為具有這一大堆功能。但是,玉為什么能具備這些功能呢?它為什么能廾人們的心理普遍起著強烈的震撼作用呢?這作用在歷史上延續了那么漫長的年代如果玉沒有內在的力量,這是不可能的。古人類正是在創造工具的過程中創造了最早的原始玉國,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文明的世界。玉石工具在原始木石工具當中屬伎使者,它所包含的“美”與“力”的底蘊是當時任何事物都難以企及的。我們可以想象,在世世代代的勞動創造之中,古人和玉石頻繁接觸,創造的玉石器具無可計數,對玉石自然而然產生了深厚的感情。這種感情決不會僅僅停留在初級的制造和使用上,它必然要在人的大腦中升華為希望、理想和追求,從而再不斷地演變為新的創造,并最終走向了人類運用的高級形式——國家禮制的殿堂。原始玉石所體現的正是這種創造、希望、再創造的力量。人類最初的手玉勞動是創造世界的開端,一是創造物質,二是創造精神。我們不妨這樣認為:制造石工具是創造物質文明的開始,而琢磨玉器的產生,則意味著精神財富的創造。
大千世界是從手玉創造起步的,玉石器的創造就全憑人通過手玉一點一滴地敲打和磨制,并終于造就了輝煌的玉文化奇觀。此時的玉器再也不是單純的工具,而已是一種力量的體現,世間的邪祟都要拜倒在玉的腳下。玉器畢竟是人創造的,它蘊含著人的創造精神,這是一種多么偉大的力量。玉所能顯示的內在力量,在于人們創造世界過程中的創造實踐和表現出的開拓精神。如果玉石不能顯示這樣一種力量,單靠離奇的胡編亂造,不可能在玉文化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席位。當玉石材料的天然美質經過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形成一個藝術物產——玉器的時候,它是蘊含有相當的威力的。這樣一種威力推不企圖去占有呢?‘三禮玉論”所表現的統治術從根本上來說是對這種力量的占有和借用。
經過對‘三禮玉論’的歸納和抒討,我們相信,至少有下列一些觀點是成立的:第一、從石器到玉器的制作過程,應是我們的祖先從創造物質文明走向創造精神文明的過程。第二、根據有關典籍對玉石的論述、兩周玉器的運用已達到手玉工藝品運用的最高形式。歸根結底,這仍然是信服并推崇人的創造實踐和創造精神的表現。玉器,它是直接依賴于在哲學,屬于第一性的物質材料而產生的。玉料本身在用于雕琢以前,無需經過其他的再創造,憑其美質即具有觀賞價值。因此就決定了工作為藝術品被人利用,一般要早于我國古代其他藝術種類的出現。更由于玉在國家政治生活中能發揮重大的作用,所以,玉器藝術的發展速度,必然要比其他手工藝品快得多。
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并不因為玉器曾經為歷代統治者服務過就失去它的光華,相反,它的社會價值和藝術生命卻是指向未來的。民族文化有它的繼承性和統一性,中華民族的好古心理和她優秀的文化傳統密切相關,古玉的藝術風格正寓于民族文化的內涵之中。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上一篇:古玉圖案的涵義
下一篇:中國玉器文化—儒家“三禮玉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