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三百”里,最美的故事,我相信非那些男女情愛的篇章莫屬。一句“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已經成為愛情的經典,被多少代癡情男女傳唱。相信斷橋相遇的白娘子與許仙,書肆里最終化蝶的梁山伯與祝英臺都曾在這樣的句子里徘徊繾綣過。似乎諸般情愫皆可含蘊在這樣一句話中:多一分則多,少一分則少,十六字,足矣。
在“一日不見,如三月兮”的相思之苦和“榖則異室,死則同穴”的堅貞誓言之前,是一對年輕男女愛慕之情的萌發,萌發之后開始尋求表達,于是有了相約的信物——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這里的玉是一種誓約,是一種表達,男子為什么是選擇了玉而沒有選擇布帛呢?我想,應該是因為玉的貴重,男子認為唯有玉之貴重尚可表達自己對女子垂愛的報答之情。其實在男子看來是沒有什么東西可以表達自己的愛的,但是又需要禮尚往來的物質的表達,在這種情況下,男子選擇了玉。這也正足以說明,唯有玉,唯有玉的貴重,玉的品質可以比配自己堅貞的情感。不知道瓊琚、瓊瑤和瓊玖已經跟隨了男子多少年,作為衣飾,她們肯定多年與男子朝夕相伴,男子送她們給女子做信物,其間的深情厚誼是不難揣測的。玉,在這里,應該是代表了一種真誠、熱烈而又純樸的情感——我情恒久,美玉可鑒。
當然,玉不僅僅是用在愛情的領域,還用在其他情感的表達上,當友朋間以玉互贈時表達的應該是友誼的堅貞和誠懇的期待與祝福。而當我們的先民在用他們的蒼璧禮天、黃琮禮地的時候;當我們的先民在用他們的青圭禮東方、赤璋禮南方的時候,當我們的先民在用他們的白琥禮西方、玄璜禮北方的時候,他們表達的是一種虔誠,一種理念,一種對自然的熱愛和敬畏。
玉在人們之間傳遞的是溫潤的情感和不變的操守,玉在人與上天、人與自然之間傳遞的則是人對自然的敬仰,人渴望與自然、與世間萬物和諧相處的美好祈愿。
確實,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人們是走過彎路的,那個彎路曾經帶給自然也帶給人們自己很多的傷害。吃一塹長一智,可怕的不是犯錯誤,而是認識到了錯誤卻還不改正。人們的思索是多方面的,正是基于這樣的思索,產生了原生態,自然美,產生了對綠色發展的訴求,產生了對建設和諧的呼吁,產生了類似“美玉不琢”的諸多的理念。
玉在人類的情感和人與自然的情感之間似乎始終扮演著橋梁的角色,過去是如此,今天依然是如此,在《詩經》里是如此,在現代的文章里亦是如此。
不過今天的形式是變化了,在今天人們表達對上天敬畏的,不再是自己雕琢過的玉,而是美玉不琢的玉,是天造地長的玉!如果要說知恩圖報,如果要說熱愛自然,還有什么比尊重大自然的本色,還其原生態,自然美的樣子更有說服力呢?
我與你的和諧,是愛的和諧,因為愛你,更不應該強加我的意志給你,因為愛你,所以尊重,原來,你本真的樣子,才是最美麗!
“言念君子,溫其如玉”,你對人對物的珍視與愛惜,你的美麗的情懷……玉可以代表你,亦可以代表我,我的所有的懷念和愛戀,都在送你的那塊不琢的美玉里了。
[1]禇斌杰:《子矜》,《詩經全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第96頁。
[2]禇斌杰:《大車》,《詩經全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第80頁。
[3]禇斌杰:《木瓜》,《詩經全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第72頁。
[4]禇斌杰:《小戎》,《詩經全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第134頁。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上一篇:豪氣鑄就,玉通天下
下一篇:美玉之東方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