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炎黃子孫是龍的傳人,這一點也不錯。但我曾經作過一個有趣的比較:將漢民族的崇拜物龍、龜、蛇、燕、金同玉放在一起,從實與虛、利與害、吉與兇、親與疏、美與丑五個角度相比,結果看出“玉”崇拜的位置相當特殊。漢民族是尚實的,講究真、善、美的統一,從這個意義上看,玉崇拜簡直比龍崇拜還廣泛、久長。中華文化史告訴我們,“玉”成了十一“品”:祭祀品、陪葬品、賞賜品、標志品、媒傳品、裝飾品、益壽品、鎮邪品、實用品、玩賞品和收藏品。
所以,看重中華傳統文化的我,自然很關心玉文化??吹酱┲鴷r尚的年輕人也加入了佩戴玉飾的行列,我心里很舒服,感到這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一種美感的傳播。然而,讓我深感遺憾的是,有些人愛美玉卻似乎不愛美言,與人交談或發手機短信,往往出言不遜、出口成“臟”,同他們胸前、腕上的美玉極不相稱。
我總以為,美好的玉飾該與美好的言辭相匹配。悠悠數千年,各位智者創造的與玉有關的美言不計其數,就“冠”玉詞條而言,《漢語大詞典》就羅列了九百三十二條。
有時,一種美好的事物,人們喜歡用多種冠“玉”詞來替代它,如“月”,就有“玉宮”、“玉盤”、“玉鑒”、“玉弓”、“玉蟾”、“玉嬌”等二十多個;“雪”,就有“玉花”、“玉絮”、“玉蝶”、“玉鸞”、“玉龍”、“玉妃”等十多個。有時,一個冠“玉”詞,會有許多事物搶用它,如“玉鏡”,可指玉制的鏡子、明凈的水面、明月、純正清明的精神;“玉龍”則指劍、笛、橋、雪、泉水、瀑布等。
一個平常的事物,如果用上了冠“玉”的詞,就顯得莊重、雅致,如果把米粉說成“玉屑”,把茶葉說成“玉爪”,把豆芽說成“玉髯”等。在道教用語中,甚至“玉化”到了我們人體的許多器官,如把心說成“玉房”,把嘴說成“玉池”等。
以上這些還僅是比較穩定的冠“玉”詞條,至于隨機運用修辭而依“玉”構建“玉化”詞語的,更是層出不窮。我做過一番分析,古往今來,幾乎各種常見的修辭方法都能在“玉”字上進行藝術創造。《詩經》中早有“美如玉”、“其人如玉”、“有女如玉”等比喻;而“玉環”、“玉簪”、“玉搔頭”又都可以借代如玉美女;這樣的女子即使哭了,也是“拋珠滾玉”,其眼淚當然要稱為“玉淚”、“玉啼”、“玉箸”。
再看一看漢民族取名字,特點之一就是講究美、圖吉利,這又同“玉化”相關了?!都t樓夢》的主人公不就是寶玉、黛玉嗎?與寶玉同輩的則有珍、璉、珠、環、瑞,也都是玉一族的;有著美妙傳說的秦穆公女兒,干脆就叫“弄玉”了。
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呢?我以為,原因主要在于玉崇拜。我們的祖先不僅深愛玉之高尚而純潔、質堅而溫潤、吉祥而靈性,而且,也深愛玉之形態美——那多變、誘人的色澤,那琢磨后更美的形態。他們樂此不疲地創造“玉化”詞語,體現出對境界的追求,祈求玉一般的人群,玉一般的世界,玉一般的真、善、美。
我這里談詞語的“玉化”現象,并不是要人們去熟悉這些美詞,而是誠摯地希望:在收藏或佩戴珍貴的美玉,充分感受她賜予的高雅、吉祥、平安、亮麗的同時,能從絢麗多彩的在“玉化”美詞上得到一點啟發,明白不應該追求形象美,而且應該追求語言美。讓我們共同來玉成凈化、美化漢民族語言這樁要事。當然,有璞不琢磨,成不了美玉,“玉不琢,不成器”;言為心聲,“胸中具素心者,舌端斯有驚語”,我們只有注重自身修養,才能自覺唾棄各種不文明的語言——語言美的根基正在于心靈美。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上一篇:君子無故 玉不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