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玉泛指一般動物型玉雕,而非僅指十二生肖玉。自新石器時代至清代玉器,肖生玉幾乎是一個永恒的題材,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雕。表現手法從反映動物的特征、習性,到動物的整體刻畫,以及賦予其的吉祥寓意,由簡到繁,自淺至深,生動傳神。
春秋至漢肖生玉雕
春秋戰國時期玉雕技法在繼承西周的基礎上又有了一些新的創新。春秋時期主要表現在:用極薄的光素小玉片鏤雕成成對的龍、虎、獸形飾片,其玉雕形象生動準確,同時用細直陰刻線雕琢出雙勾蟠虺紋或云紋,較稀疏處加以雕琢圓圈紋,使圖案均勻分布器身。戰國時期玉雕器物多在邊線卜加陰紋或陽紋紋線,紋樣滿而密,除少數獸鳥紋飾外,器物表面皆雕滿紋飾,不留空白。
兩漢時期,圓雕動物形玉器數量仍然很稀少,但有一些精品存世。陜西咸陽渭陵附近出土的西漢時的玉羽人奔馬、玉熊、玉鷹、玉辟邪等充分顯示了漢代圓雕的高超技藝。玉羽人奔馬中奔馬足踏流云,羽人背有雙翅,騎在馬上作遨游狀,整體的構思和雕工皆已相當成熟。漢代玉馬在傳世品中亦不乏精晶,馬的造型風格與甘肅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銅馬一致,馬嘴、腮、鬃、臀略加夸張,體態矯健,神情威猛,頗為傳神。
漢至魏晉時期,玉異獸多作為玉鎮用。在古代,人們不用座椅飲宴吃飯,皆席地而坐,或坐于坐榻之上,因此需用坐席。而坐席的前部,一般都放上銅鎮或玉鎮,這一習俗,在戰國時期就有。漢代出現的動物圓雕,軀體勁健,雖然肢體、毛發、羽翼等的表現手法還保留一些早期圖案化殘余,但其雕刻出的線條粗而準確,整體己基本趨向寫實,反映出受當時雕塑藝術的影響。
西漢后期,還出現了使用密排短陰刻線雕琢動物的肘部(如螭虎紋的肘部)以及鷹的羽梢等的表現手法。這種線條雕刻剛勁有力,彌補了平面雕所表現的圖案立體感不足的弱點。這種雕刻技法是前所未見的,并一直沿用到東漢、南北朝。凡是漢代精細器物上都有刻線細如毫發的“游絲毛雕”?!?/P>
魏晉至唐肖生玉雕
魏晉南北朝時期玉雕出現一些新品種和新風格,與佛教題材有關的玉雕開始出現。傳世品中還偶然可見玉雕獅子,與同期石刻佛座下獅子很相似,明顯受到佛教雕刻的影響。此時期圓雕藝術品也偶然見到,例如天津博物館所藏的一件青玉臥獸的造型特點是:體大而頭較小,兩只耳朵雕琢在玉獸的顎頂部,兩腮部突出微微外翹,夸張性很強,給人以兇猛有力的感覺,整個軀體與馬相類似。其玉獸在雕琢技法上繼承廠漢代風格,采用勾撤刀法,刀法簡練,所刻線條剛勁有力,整個玉獸軀體磨制得勻凈光滑,威武雄壯,展現了藝術家經過想像、夸張雕刻出來的象征祥瑞的“靈獸”形象,與同時代的石刻藝術有相近似的風格。綜觀魏晉南北朝時期玉雕風貌,它一方面繼承了漢代玉雕工藝的直平雕刻刀法,另――方面又實現了刀法由粗簡向精湛發展的轉變,并且完全擺脫了漢代玉雕工藝古樸粗略的做法,從藝術構思和雕刻技巧上來看,都進入了一個更加成熟、更加完美的發展階段。
隋唐時期圓雕藝術品在考古發掘中發現不多,傳世品中尚能見到一些圓雕。唐代動物形玉雕有狻猊、鹿、鷺鷥、牛、馬、羊、鷹、雁、孔雀、鶴等,但此時期的龍鳳紋和前代相比有很大的改變。唐代的雕琢方法除繼續保留運用傳統的鏤雕、圓雕等手法外,大量地使用陰刻線,例如表現動物的腿毛,喜用較密集的陰刻線裝飾,無論是粗線或是細線,刀法均紋絲不亂,在造型上注重起伏,能表現出內在的美感,強調突出動物形體的肌肉、動態、力量和體積感,基本上和同時期的石刻雕塑手法相同。唐代還流行一種盤結狀動物造型。如盤狀駱駝與馬,而貓科動物也常見相類形態,不過盤結的玉馬則甚為罕見。
宋元肖生玉雕
宋代紋飾比起唐代大大豐富了。北宋繼承了唐代的傳統,向富麗繁密的方向發展,南宋則趨干精巧秀雅。遼金時受兩宋影響,但也有地方特色,豪放有余。最常見的題材是龍鳳,還有孔雀、鸚鵡、鷺鷥、鶴、雁、鵲、雀等。
遼金時期的北方游牧民族喜歡狩獵,玉雕中出現了海東青(鶻)捉天鵝和山林熊鹿的圖案,這是北方特有的題材,圖案為荷葉、蓮花、水草及一只天鵝頸鉆于水草之下、一只小如鸚鵡的海東青欲吃鵝腦等,這類圖案又稱為春水圖案;以山林熊鹿為題材的圖案為山石、柞樹、群鹿等,我們稱之為秋山圖案。這些圖案表現的天地極為廣泛,不僅有廣闊的自然視野,而且造物天然,各具形態,反映出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狩獵生活。
如果說唐代玉器氣韻生動、形象夸張的話,那么宋遼金玉器則既能突出表現對象的內心世界,又能準確地掌握細節的變化,做到所制玉器起伏自然、轉折合理、真實精練,所以以“形神兼備”來概括這一時期玉雕工藝的特點是適宜的。
元代玉器中也有為數眾多的、帶有北方民族特色的玉雕器物。常見的玉雕紋飾有鹿、虎、螭虎、鶴、龜、龍、鳳、雁等,內容豐富多樣,題材廣泛,尤以描寫北方民族濃厚生活氣息的作品最為突出。雕刻技法中既有粗又有細,粗的雕琢刀法渾厚,頗有仿古風味;細的器物又確實是細得出奇。
宋元時期流行各種魚形佩、鳥形佩,較為引人注目的是玉龜類作品。龜類題材的玉雕早在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遺址中就有出土,以后的各代多有玉龜雕刻,而且各種玉龜都能給人一種神秘感。觀賞陳設的圓雕和動物明顯增多,往往寓有諧音古語和民俗內容。例如:魚表示“喜慶有余”,羊表示“吉祥”等。
明清肖生玉雕
明清兩代玉雕業繁榮,圓雕玉動物種類、數量明顯增多,形體也較前代大。這一時期雕刻的動物,形態生動,肌肉飽滿,風格寫實,細部也仔細雕琢,力求逼真。從特點看,明代動物雕刻略顯粗壯,雕飾簡潔,不大注重細部造型,一般獸頭較小,頭部、面部棱角較多。清代動物形體合乎自然比例,琢制細膩,所用題材大都具有吉祥寓意。
明代常見到的動物圖案有:龍、蟒、鳳、仙鶴、斗牛、飛魚、獅、虎、鹿、羊、馬、兔、猴、鵝等。明代玉雕圖案有諧音隱喻之意。如馬背上踞一猴為“馬上封侯”;兩支綬帶喻為“雙壽”;羊表示“吉祥”;魚表示“有余”;雀鹿喻為“爵祿”;蝠鹿表示“福祿”;等等??偟闹v來明代雕琢刀法剛勁有力,線條棱角分明,但磨工較差,有的玉雕器物表面磨得非常光亮,我們稱之為“玻璃光”,但在轉角處或細部處理上較為粗糙。
清代涌現大量圓雕玉制藝術品,隨著玉材來源的不斷增加,玉器制作有愈來愈大的趨勢。有圓雕動物,如麒麟、鹿、羊、象等,但這些玉雕作品主要是用于室內陳設。
清代玉器制造的全盛時代是乾隆時期,繼承了前代手工的琢玉技巧,雕琢技術精益求精,數量品種、加工技術、裝飾紋樣等各個方面均已達到玉器發展的頂峰。這一時期堪稱是中國玉雕發展史上的一個高峰?!?BR>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