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賞陳設玉器是戰國、秦漢時期較為多見的玉器品種。這類陳設欣賞玉器品類甚多,主要有大型的璧環類,包括出廓飾璧、圓雕擺件等,題材包括人物、動物、車馬等;另一類是玉組板、鑲嵌玉件、玉獸頭牌飾等。觀賞陳設玉器中還有兼具實用 和陳設功能的玉器,如容器、編鐘、插屏等。這類陳設品通常器型碩大,紋飾繁復華美,具有很高的工藝價值和藝術價值,是玉器品類中的佼佼者,彌足珍貴。陏唐時期的供觀賞陳設的玉器品類不多,在傳世品中僅能見到一些圓雕玉獸件。而到了宋遼金時期供觀賞陳設的圓雕玉人和動植物玉雕明顯增多,往往寓有諧音古語和民俗內容。例如:魚表示“吉慶有余”,羊表示“吉祥”,童子和石榴表示多子多福,松鶴表示“長壽”等等。元代最具特色的觀賞陳設玉是玉爐頂,此期的玉爐頂多為鏤雕作品,題材以春水、秋山、鷺駑、一路連升等圖案最為多見。風格粗獷豪放,極具民族特色。明清時期制作有大量的供觀賞陳設用的玉制藝術品,隨著玉材來源的不斷增加,所制玉雕體積有越來越大的趨勢。明代的觀賞陳設玉主要有玉山子、玉插屏和圓雕人、獸等。清代喜用玉山子、掛屏、如意等大型陳設玉制品,又有圓雕人物、動物,如八仙、劉海、觀音、彌勒、麻姑、壽星、仕女、童子、漁夫、鹿、羊、象等小型陳設玉制品。
用玉做成的各種花果形式的佩的總稱,一般是對自然界植物的如實寫照,或稍加變形、夸張,作圖案化處理。唐代已廣泛采用植物花草來裝飾玉制器物,宋代時,已開始出現單獨的花果玉飾,如荔枝、荷蓮、凌霄花、靈芝等。以荷蓮為題材的玉雕作品在宋、元時期就已流行,明清一直延續下來,只是制作上有很多不同之處。玉雕凌霄花最早出現在宋代,采用折枝鏤空手法精雕而成,花朵嫵 媚嬌嫩,并以纖柔的細陰線刻劃出花筋葉脈,極富生命力。金代玉雕凌霄花以鏤雕表現層次,以浮雖傘出重點,整體結構和諧均衡。元代的凌霄花玉嵌飾也以透雕琢制,四朵交叉纏繞,兩側卷以藤蔓,較宋代略顯肥厚。紋飾 一般背面光素,宋蓮花玉佩 其上有六對可供嵌綴的穿孔。明清時期的凌霄花玉嵌飾更趨寫實與俏麗。
一種供玩賞的玉器,寓意著一切祈求和希望都能如愿以償。產生于魏晉時期,真正繁盛的時期是在明清時期,造型上就像一個長柄的鉤,鉤頭就像貝葉一樣,比較扁。“如意”一詞來源于印度語。作為玉器品的如意在清代時最多,明代也有,但很少見。清代時創造出了首、中、尾的三鑲、五镲形式的如意,其中還有一種少見的如意,先在如意的頭上按圖案琢出槽,然后再鑲入五顏六色的寶石,這種做法比較復雜,但成品十分美麗。玉如意的表面一般都刻有龍紋,有的還在如意上鑲上寶石,用寶石組成吉祥圖案。清代時,玉如意成為了皇宮里皇上和后妃的玩物,在皇宮里都擺有各種玉如意表示吉祥,所以玉如意大多做工精美。清代的皇帝還經常把玉如意作為賞物賜給大臣。因玉如意是比較高貴的玉。
一般在世俗民間并不常見。玉如意最早可追溯到魏晉時期,但以明清兩代居多。玉如意通常呈長條狀,一端呈勺形或心形,整體呈3形,也稱如意頭。明代的繪畫作品及工藝品中出現了手持如意的人物,到了清代,出現了大量用整塊玉料雕琢而成的如意,還有把玉嵌在木托上的如意玉。玉如意上的紋飾可分為福、壽類圖案,吉祥圖案,文人相聚類圖案等,其雕刻方式除高、淺浮雕方式以外,還有陰線刻等。如意頭的形式多樣,呈靈芝形、雙柿形等,而柄多呈枝千狀,大多精雕細琢。
清代玉器在品種數量和制造工藝上都形成了玉器史上的一個發展高峰期。清代玉器品種和數量繁多,以陳設品最為發達。清代陳設玉中主要是玉山子、玉屏風、玉獸等。這些陳設玉不論在選材上,還是紋飾雕工都匯集了當時藝術的精華。
玉山子是一種圓雕景觀,制造時先繪出平面圖,而后進行雕琢,因而玉山子又常以圖命名。清代的玉山子在設計上集山林、瀑泉、樓臺、亭榭和人物為一體,山石表面琢出長線條的棱邊,極似繪畫中的披麻皴。另外,又將山石邊沿、人物衣褶及樹木輪廊等處都琢得棱角銳利。
清代玉插屏有方形、圓形、長方形或其他形狀,插于木座或玉座上。作品一般較厚,沒有透雕錦地。圖案有高浮雕、淺浮難、爾雕、陰線、戧金及描金等。玉質較好,分別為青碧玉制成,個別的有玻璃光,一般為蠟樣浮光。浮雕的圖案具有構圖細致、邊棱鋒銳的特點,圖案的題材廣泛,有花鳥、竹樹、風景、古跡、歷史典故、吉祥圖案等,還有百壽字,文人詩句、純文字插屏。清宮中較典型的插屏題材如下:淵明愛菊、燈下觀書、灞撟風雪、楓林坐晚、采藥圖、觀梅圖、進玉圖、漢柏圖、五大夫松、水閣 觀荷、春夜宴桃李園、話菊圖、赤壁泛舟、秋織圖、春耕圖、達摩渡海、遠浦歸帆、平沙落雁、煙寺晚鐘、江天暮雪、山市晴繳、竹石和萬等。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下一篇:我國歷代肖生玉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