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持續三十年的繁榮,使國人逐漸注重了各種收藏,特別是和田玉的收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但由于和田玉資源有限,再加上前些年的無序開采,導致現在和田玉的產量逐年減少。
和田玉出產于新疆河闐玉龍喀什河(白玉河)、喀卡喀什河(墨玉河)。2007年的時候,我去和田,親眼見到幾千臺挖掘機在河床里不停的挖掘,黑壓壓的人群蹲在挖掘機挖出來的砂石中翻找著,場面十分壯觀,令人震撼。據悉僅這四、五年的開采量就是清代的幾百倍。這兩年,政府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采取措施加以控制,進行有序開采。人們也認識到和田玉的稀缺性和它作為國玉的特殊地位及其整整價值,逐漸明白了正確的收藏投資方向。需求量逐漸增大,而產量逐年減少,供求關系比例失衡,所以在短短幾年中,和田玉價格又翻漲了好幾翻。
可回過頭看看當代的玉雕現狀,不得不使人堪憂。一部分人一味的追求經濟利益,為了盡快回本,在很多材質很美的玉料上,不假思索的重復著同樣的題材,千篇一律的重復著一個又一個低俗的內容,忽略了因材施藝、量料取材的基本原則,忽略了創意與文化內涵,雕工像機器化生產一樣,大同小異,缺乏思想、更無內涵,幾乎完全被經濟主宰者。高漲、快速、張揚、躁動是當代相當一批琢玉人的共同特點。新生族群更是銳利有余,溫潤不足,鋒芒畢露、不知韜晦,一心祈望高攀,沒有休養水準,使得是蠻勇,做的是商品,拼的是狡智,著實褻瀆和暴斂了天地之美玉,以至于精品難求,可悲可嘆!
我認為玉雕之美一定是以材料為基礎、工藝是手段、文化是目的、內涵是靈魂,是這幾方面的綜合體現,成玉在人。在實踐中我體會到,玉之完美體現不僅僅依靠嫻熟的工藝技巧,更依賴于琢玉人的設計構思等綜合素質,技術和技藝僅僅是基本技能,如果一味炫耀技巧,就永遠擺脫不了“雕蟲小技”的匠氣。玉是載體,應該充分發揮和利用玉料自身獨特的外在形式,巧妙構思、精工細作,賦予深刻的思想文化內涵。有了思想,注入了靈魂,作品就活了,人見人愛。如果沒有好的創意和構思,再加上做工不到位,就算玉質再好,也只是死物一塊,很難討人喜歡。
琢玉要投入感情,需要與作品溝通對話,這樣交流才能感受到玉料的引導、啟發和感悟,尋找到玉質的靈性和天意,從而獲得恰當的切入點,自由的駕馭玉料,手隨心動,以“砣”代筆。在琢玉前,審料時要如同你是牛,讓他牽著你走;一旦吃透了它,涌動的創作靈感就能像牧牛者牽著牛一樣,牽著它走。設計者永遠不能離開實踐,就像一塊玉料,只能經過切、磋、琢、磨,才能成才。
題材的確定是創作的難點,也是創作的重點。有些玉料我感覺冥冥之中,它本身就已經告訴你這塊玉該做什么,你順勢做了,就做出了味道,就體現出來它真正的價值。所以忠于材料是創作的根本原則,在雕琢中去尋求一種與玉的溫潤性情、形態色澤相吻合的表現形式是最最重要的。在造型上無論變形與抽象,精細與粗獷,都要順應玉的本質特征,圖形和工藝要服從于玉料,不可凌駕于玉質之上。那些有臟綹,有雜色,玉與石相生,不惹人喜歡的材料更讓人費腦筋,但是這些玉料恰恰給了我們施展才華的絕妙機會,比那些單色材料更有藝術創新的空間,讀懂它,發揮出它的特點,可造就獨一無二,無法復制的絕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機緣。
在創作實踐中,我深刻踢回道尊重玉料本質和特色的重要性,我認為玉雕創作應該秉持“自然、簡單、合理、創新”的設計理念。琢玉要達到一種境界,一定要從技術上的高度嫻熟逐步上升到藝術上的圓通入化,做完之后人們欣賞、贊同、認可你的創作,能看懂你發自內心的情感,感同身受,從中感悟到一些東西,這樣的作品才是成功的作品。因為,大家收藏把玩玉器,是一種心情,一種意境,也是在可求獲得一種共鳴,一種啟迪,是享受了在其中的一個過程。我們的作品就要具有這些豐富的內涵,我們創作者是賦予作品內涵的人,因而琢玉先琢人創作者自身的修煉,藝術修養不斷的提升,無疑是保證創作好作品的前提。
相關鏈接:玉石天成 精雕細琢—中國玉雕大師蘇然專訪
蘇然玉雕作品賞析: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上一篇:貨源稀缺:高端和田玉價格節后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