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意義上的行業世家,應是世世代代相承之家族。但清末民初之后,內憂外患,經濟蹉跎,中國許多個好玩意兒、老手藝,均現凋零。直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之后,整個傳統行業才陸續斷點續傳,至今不過三十余載。因而如今若論起行業的世家,繼之三代便已稀奇。揚州顧家,民國名士、畫家顧伯逵,當今玉界前輩、山子雕圣手顧永駿,及現下揚州玉雕少壯之表率顧銘,祖孫三代,美學相繼,已是當代玉雕行業中極稀罕的門第了。
▲ 2016西泠秋拍
5492 顧銘(b.1970) 云意 白玉扳指
材質:新疆和田籽料
尺寸:38×42×23mm
重量:67g
鈐?。恒?/p>
既蒙祖蔭,顧銘無論繪畫抑或治玉,自然有祖風——文人氣少不了。如此氣質與玉雕結合,便成就出一種君子之風。何謂君子?《論語》有云:君子成人之美。成人便難免謙己,需收斂起自我之表達,而彰他人他物之風采。然君子者,不惟有舍己之德,尚需具成人之能。顧銘之玉雕之所以為君子玉,便如是。
▲ 2016西泠秋拍
5495 顧銘(b.1970) 連年有余 白玉牌
材質:新疆和田籽料
尺寸:70×29×20mm
重量:103g
鈐印:銘
譬如白玉牌《連年有余》。一塊形狀規整的籽料,被剖出瑩潤溫軟的白肉后,倘若一邊惜玉,不忍下刀,一邊又必須有所刻畫,君子雕玉,會何去何從?
以祖輩之美學打底,而玉雕上的知行,卻仰賴父親顧永駿大師的啟蒙、調教,因而顧銘雕玉的功底便追隨其父,于玉雕之大成——山子雕——的歷練中,漸漸磨礪得完備之技法,花、草、蟲、魚無一不會,圓、深、淺、鏤無所不精。于是顧銘便一壁留白,一壁留皮,僅于頂部深深浮雕雙魚,魚尾彎盤于水,魚嘴互抵銜環,體態圓潤,一縷水草,順沿頂部柔斜而下,貼于白肉一面。整玉似牌似印,紋飾似有似無,主體刻畫刀法簡練,頗得古風。
▲ 2016西泠秋拍
5494 顧銘(b.1970) 象德億載 白玉牌
材質:新疆和田籽料
尺寸:67×34×21mm
重量:119.3g
鈐?。恒?/p>
題識:象德億載,貽慶湯孫。丙申年秋日。
白玉牌《象德億載》,亦同此理。然而將玉頭之雙魚換為雙象后,整塊玉牌之寓意,也為之一變。較之龍、鳳、饕餮、貔貅、貓、猴、蝠、魚等等傳統題材偏愛之選,大象,若非佛教題材,其實并非傳統玉雕中慣常表現之對象。而以顧銘所雕之象來看,象牙各具其二而非六,足可證明此象非佛教中之白象,而屬中國傳統文化中表寓吉祥之物。
其實于中國古早時期,象有其非常物能及之能事——其不如龍鳳等物傳說縹緲,亦比普通動物更為碩大猛實,而況大象食素,其性情易馴服,因而不但可以馴養家用,尚可用于作戰?!秴问洗呵铩す艠菲吩疲荷倘朔?,為虐于東夷,周公乃以師逐之,至于江南??梢娫缭谏檀?,便可服象,而商人亦以象為吉祥物,不少青銅象尊,便為佐證。而顧銘于白肉一壁,行刻唐代《樂府詩》中“象德億載,貽慶湯孫”之句,所講正是商湯以象為德,蔭蔽子孫后世之意。既與子孫有關,那么對象對象,頂頭的那對象,亦是應景之吉瑞。
▲ 2016西泠秋拍
5497 顧銘(b.1970) 福壽如意 白玉擺件
材質:新疆和田籽料
尺寸:142×94×49mm
重量:963.6g
鈐?。侯欍?/p>
既受祖蔭澤被,顧銘的玉雕中,故常顯露出山子雕的功底來。擺件兒《福壽如意》,便是以上等的和田白玉籽料,圓、深、淺、鏤技法并用,精雕三童子,手持如意,摘取仙桃。其嬰戲之風,不似宋代,身小而貌壯,年少而老成;亦不像明朝國力衰退時,童子瘦骨嶙峋。而是孩童體態圓實活潑,憨態可掬,大有盛世之風。而整個玉雕擺設一處,正似山子中一小景。
西泠印社2015年秋拍 顧銘、楊光《指日高升》
嬰戲圖,以孩童嬉戲為畫,自古以來便因畫面有趣、寓意吉祥,而形式多種多樣。于唐代之后,亦漸次見于瓷器之上,明清時更是達到鼎盛。這種天真爛漫、寓意多子多孫、福壽滿堂的傳統題材,似乎很受顧銘喜愛,曾以多種樣貌出現在作品當中。其與楊光合作的白玉瓶《指日高升》,便是將瓷瓶上之嬰戲轉為玉瓶嬰戲,將平繪的童子以深浮雕來表現,孩童嬉鬧指日,既富生趣,又出人意表。
▲ 2016西泠秋拍
5496 顧銘(b.1970) 鴻運當頭 白玉把件
材質:新疆和田籽料
尺寸:92×40×30mm
重量:170.7g
鈐?。恒?/p>
或許源于人類對于天地日月的崇0,000拜傳統,亦或許只是喜愛溫暖與光明的方向,無論如何,顧銘在其作品中,對于太陽的偏愛,是比較顯明的。而基于此偏愛,“指日高升”這種傳統題材,就一再變幻身法,出現于他的其他作品中。在留皮雕刻的白玉把件兒《鴻運當頭》中,當初于白玉瓶上嬉戲的童子們,此刻搖身一變,成了一位以地為床、以天為蓋、以爐焚香、滿懷抱負、指日待功成的文士。
倘若孩童指日,昭示未來,那么文士指日,則著眼于當下。民間文化、仕族文化、皇權文化,中國傳統三大文化之中,仕族文化素來肩負承上啟下之功能——既可諫言于皇權,又可教化于民間,是疏通天聽與民意最重要、最通暢、亦最廣博之渠道。文人出仕便為官,官家卸任著布衣,亦便還原本來面貌,復為一介書生。
《鴻運當頭》白玉把件制作稿
最典型之例證,便如孔丘孔仲尼。滿腹經綸,游走諸國,上可居廟堂,而走出政治生涯之后,專事編纂,致力于教,一介布衣,卻終成至圣先師。因而文士指日的圖景,實與《鴻運當頭》之寓意,最堪匹配——懷才多載、蓄勢待發之下,突現艷陽,可不就是當下便要騰達之吉兆嗎?而其高升之寓意,亦已從舊朝升官之一途,擴展開來,轉至今日社會地位之躍進,及人生境界之升舉。
顧 銘
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中國玉石雕刻大師、揚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揚州玉雕”代表性傳承人。
1970年 出生于揚州。
1990年 進入揚州玉器廠學習玉雕創作,師從其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永駿。
2002年 白玉山子雕作品《潮音洞》獲首屆『天工獎』金獎。
2006年 任工藝美術師,作品黃玉山子雕《千里走單騎》獲『百花玉緣杯』銀獎,《采蓮圖》榮獲銅獎。
2008年 白玉山子雕《放鶴圖》獲『百花玉緣杯』金獎。
2009年 白玉山子雕《滿堂和氣》獲『百花玉緣杯』銀獎。被授予揚州市工藝美術大師,現擔任揚州顧永駿玉雕工作室首席設計師,擅長玉雕人物、山子雕的創作。
2010年 作品《出水芙蓉》獲中國玉(石)器百花獎金獎,作品《夜讀春秋》獲中國玉(石)器百花獎銀獎。
2011年 作品《花仙子》獲“百花玉緣杯”中國玉石雕精品獎金獎,《壽酒》獲“百花玉緣杯”中國玉石雕精品獎優秀獎。
2012年 創辦“云石齋”玉雕工作室。
2013年 由中國珠寶首飾行業協會授予“中國玉石雕刻大師”榮譽稱號,作品《戲鸚鵡》獲“百花·玉緣杯”中國玉石雕精品獎金獎。
2014年 獲“揚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揚州玉雕代表性傳承人”稱號,作品《吹簫引鳳》獲第六屆中國上海玉石雕刻“玉龍獎”金獎。
2015年 作品《舉杯邀明月》獲中國玉·石雕刻藝術“百花獎”金獎,作品《醉香》獲第七屆中國上海玉石雕刻“玉龍獎”銀獎。
2016年 翡翠作品《仙舟琴韻》獲“百花·玉緣杯”中國玉石雕精品獎金獎,并入選中國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下一篇:玉韻澄懷 | 王金高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