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且不論材料的稀有、珍貴,自然材料本身是有生命的,然而無謂的消耗已無法抹去人類道德的劣跡,更何況那些粗制濫造、不負責任的有意識的造物行為。海德格爾曾經在造物的倫理意義上提出這樣的觀點:雖然雕塑家使用石頭的方式仿佛與泥瓦匠與石頭打交道并無二致,但是雕塑家并不消耗石頭;雖然畫家也使用顏料,但他的使用并不是消耗顏料,倒是使顏料得以閃耀發光;雖然詩人也使用詞語,但不像通常講話和書寫的人們那樣必須消耗詞語,倒不如說,詞語經由詩人的使用,才成為并保持為詞語。可見,玉的雕琢一開始就應納入倫理的、惜物的思想進行設計。在玉雕制品的設計過程中,設計師應從精神上將其視為一件真正的“藝術作品”來完成,即設計師應像雕塑家、畫家一樣不應該消耗材料,而應使它物有所需、物盡其用。這里的“用”不只是物質的、功能的“用”,還是精神的、藝術的、情感的“用”。
作為一個消費者,他有權選擇自己喜歡的消費品,但玉雕產品這種本來可以多元、迎合個性化情感需求的物品為何走向了它來選擇消費者的歧途呢?諸多現實情況反映出這一行業已經顯化以及仍然潛藏的惡性征象。這難道不是人類作繭自縛?
當代玉雕的品評標準呼之欲出,既是因為更多崇玉、愛玉之人無法容忍市場上無數的視覺污染和垃圾生產,也是出于對傳統玉文化的尊重與責任,玉“德”在當代可以衍化,但不能扭曲。很多情況下,人們消費這些工藝品,并不完全出自個人的喜好意愿,作為每一位業內人士更有責任引導正確的玉“德”觀,要用心表述,去引導消費者“怎樣的才是真正美的、值得擁有的”產品。筆者認為,玉雕產品在當下必須走多元、個性化的路線。
何謂“多元”與“個性”?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對“玉”的重新認識和界定,這是玉雕品評的基礎前提。狹義的玉,專指傳統統治階層意識形態下特稱的真玉。正是這種獨尊顯要的地位,使得后世各代不斷地模仿真玉制品,其他玉石在相應的社會身份等級劃分之下變成了次級品、替代品,缺失了話語權力。在當代,很有必要對玉的概念做廣義的界定,只有包容性的概念才能為那些價值并不低廉的玉石“正名”,使其名正言順地成為它自己,有它自己的“個性”特色,走自己“多元”的設計制作路線,而不是被迫模仿、屈從位卑。春秋戰國時期曾有過僭越禮制的歷史,無法享用真玉的王侯在墓中亦會使用其他材質的玉石制作天子可享的“九”數等級的器具。著眼當下,我們不是去僭越什么禮制,而是采用一種帶有“僭越”性質的做法,去挽救那些因為獨尊而被淪落到仿冒或替代地步的原料,糾正那種已經自覺不自覺地就將自己定位為“低人一等”的習慣和態度。每一種玉石都是獨特的,有自己的美:和田玉溫儒含蓄,翡翠彰顯富貴,獨山玉變幻莫測。諸如此類,既有可比性也有各類材料專有的不可比性,若能得到妥善的設計、利用都能一枝獨秀。
其次,對玉雕產品要形成新的認識和定位。世易時移,社會文化不斷變遷,人們的觀念也在不斷變化。既然玉已從王玉走向民玉,品種就要納入不同身份更廣的社會群體,并依據不同的功能來做出新的劃分。個人認為,當代玉雕品種可以劃分為玉雕藝術品、玉雕工藝品和時尚消費品這樣三個大的類別。這種劃分有別于一直以來以器形、題材為主要標準的傳統分類方式。
第一,玉雕藝術品。玉雕藝術品中包含傳統風格的藝術品和當代風格的藝術品,這樣的劃分可以使舊有的傳統題材、表現技法與現代的創意理念共存。當代,很多的玉雕作品面臨評獎時十分尷尬,就因為設計創意不符合傳統認可的標準,而被排斥在門外,這并不利于行業內的創新。可以說玉雕技藝上的創新是有限的,但觀念上的創新是無限的,只要創意是健康有益的就應當加以引導。所謂“有益”既指尊重材料、對材料使用有益,也指關于玉文化及藝術更深層的有益的反思與認識。從功能上來講,玉雕藝術品的定位是收藏,對不同風格的作品進行收藏,它必須是高端精品。對于這類玉雕作品是否是精品,不應只看重材料和工藝。有一類作品工藝上可以說是黔驢技窮,處處都是精雕細琢,甚至沒有任何回旋的余地,觀者會為其精湛的技藝所嘆服,卻不一定為這樣的作品所打動。事實上,一件作品的美感以及背后的故事才會引起觀者的共鳴。還有一類作品,它不怎么經過整體雕琢,盡可能保持了原石之美,能帶給觀者更廣的意象空間。這類作品不是缺少雕琢技法,而是局部地方設計細節、恰到好處的精細琢磨,其設計過程并不比前一類作品輕松簡單。從某種意義上講,后一類作品更有收藏的價值,不僅因為它對玉材本身更加尊重,創意奇妙,獨具意象,而且較前一類作品它擁有更廣的再設計空間與再利用價值。
第二,玉雕工藝品。它包括了用于社會交往的禮品和旅游紀念品。玉作為已經更多的融入了當代詼諧乃至諷刺性的世俗文化,有的甚至可以夸張地比作“腦筋急轉彎”,觀者不看作品名根本不知其所云,試想若是一件作品根本不能與觀者達到理解認知的共鳴,可以稱之為藝術品嗎?應當認為,這般大量的世俗化題材作品,在繼承傳統世俗文化的過程中有了當代文化的融合,但它不代表最優秀的玉雕作品,只能列為玉雕工藝品。確切地說,旅游紀念品也是另一種功能的玉雕工藝品,它包含有高、中、低檔次的產品。但必須強調的是,旅游紀念品也應當注重品牌經營,只有品牌與其承載的歷史文化才是一個旅游者愿意購買作為紀念的初衷,粗制濫造只能損害經營者希望宣傳推廣的形象,一經傳播,有些損害對地方文化、企業形象將是毀滅性的。
第三,時尚消費品。玉雕時尚消費品主要包括首飾和其他飾件。目前市場禮品的歷史由來已久,曾有:予神的禮品——敬神的玉器,予天地的禮品——禮天地的玉器,予王宮貴族的禮品——進貢和賞賜的玉器,以及予個人交往的禮品。玉器作為“禮”的功能一直延續至今,無可否認,相當一部分工藝品都是建立各種社會關系的必需品,人們應當正視這種需要存在的必然,而不該隱晦或唾棄。
可以說,當今市場上眾多玉雕產品的世俗性題材都迎合了這種文化需要,比如福、祿、壽、喜、財的傳統世俗文化,深刻地影響著玉雕制品的設計走向:無論什么材料都形成了慣例,首先被做成“瑞獸”、“蝙蝠”、“蓮花”、“蓮子”、“牡丹”、“蟾”、“喜鵲”、“大象”、“寶瓶”等等;依照這些吉祥瑞語,進行所謂創新式的諧音處理,“連升三級”成了“連生三雞”,“河蟹”意作“和諧”??梢哉f,諧音處理上有相當數量的玉飾制品,大都是佩戴于身體的飾件,如手鐲、戒指、耳飾、頸飾、腰飾以及少數作為佩飾的把玩件。其檔次不一,高的標價百萬元,低的幾元,受時尚文化影響十分明顯。
時尚具有極強的易變性,有時求新、有時復古,反映出時尚變動不居的性格。很多人不理解為何目前有如此多的飾件批量化生產銷售,其根本要追究到時尚的這種時效性、流行性以及模仿特征。頂級的和田玉、翡翠觀音、佛掛件對常人來說是無法消費得起的物品,但是用岫玉充當和田青玉,用馬來玉或處理過的B、C貨假冒A貨翡翠等等,采用科技手段對玉質進行加工處理可以使其達到逼真的效果,這種非自然方式的介入,使得“以次充好、以假替真”的產品滿足了普通人消費的愿望,他們也能佩戴那些像模像樣的翠綠色掛件。
任何時尚只有在不斷地被模仿中不斷地丟棄原有的時尚才能出現新的時尚。可以說,世俗甚至媚俗具有這種較強的模仿能力,通過笨拙地仿效各種形式或想當然地、胡亂地將某些形式組合起來,以重視自己沒有經歷過的一些式樣。然而由于材料的限制,要在玉石上進行時尚變換實屬不易,緊隨時尚造成的一種結果就是大量模仿時尚而模仿之后遺留下的產品形成堆積,比如早些年流行觀音、佛,前幾年流行貔貅、平安牌,這幾年流行手工編織組合扣、珠的飾品,而目前市場上所堆砌的就是這些時尚的遺跡。在此,我們必須明確一點,作為時尚消費品,玉飾應當有更多的表達途徑和更廣的設計空間,而不是以“造假、仿冒”的劣名一味模仿。一些高新技術手段的介入,應當更好地服務于獨特的創意,即使材料非真,但也可以因設計取勝,此種案例在人造珠寶首飾設計中比比皆是。此外,一些不良的玉石材料也不應該忽視和浪費,只要重新定位、評價和認識,只要量體裁衣、有好的設計理念引導消費者,那些惡劣的勢態必然改觀。
由此可見,對當代玉雕品類的重新定位和認識,是確立玉雕品評標準的前提條件,在客觀“類”的定位之下,這一行業所涉及的礦、工、貿、學、研諸領域自然會朝著健康、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作者簡介:朱怡芳,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學博士,現為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后,主要從事傳統工藝美術、玉文化及產業經濟與政策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上一篇:傳統玉雕題材的寓意:組合寓意篇
下一篇:和田玉玉器價值影響因素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