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玉雕工藝,已經歷了數千年的歷史。在它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歷經滄桑,有過史前、殷商、漢代、盛唐、清代等幾個發展的鼎盛時期。而每一次的鼎盛和輝煌都離不開在繼承傳統基礎上的創新和發展,也就是揚棄的過程。
一、什么是揚棄
揚棄指新事物對舊事物的既拋棄又保留、既克服又繼承的關系。堅持揚棄,要求人們對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學分析的態度,充分考慮事物存在的條件,既要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又要在否定中看到肯定。既不能肯定一切,又不能否定一切。例如對待歷史文化遺產、對待歷史人物的功過、對待外國文化等,都應采取批判繼承的態度,做到既克服又保留,既繼承又發展,合理地為我所用。那種全盤接收或一概排斥的態度都是錯誤的。同樣,對待玉雕藝術也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要有批判,也要有繼承,不能簡單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既反對盲目守舊,也反對盲目創新。守舊與創新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
堅持揚棄,不斷創新,批判繼承,大力弘揚玉雕優秀傳統文化。玉雕文化傳統不是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繼承傳統文化,也不是傳統文化原封不動,停滯不前,拒絕豐富和發展的文化是沒有生命力的。只知道沿襲祖先的衣缽,就是倒退。任何民族的文化都要變革,只有變革才可能使其具有時代氣息,保持蓬勃的生機。堅持揚棄,更要創新。文化的生命在于它是不斷創新的,沒有創新談不上發展、談不上繁榮、更談不上有生命力了。從根本意義上說,改造和創新才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真正弘揚。堅持在改造創新中繼承,在繼承中創新、發展。
二、玉雕發展應注意的幾種關系
1、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關系
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一是舊,一是新,但它們并不完全排斥,而是互相聯結的。我們重視傳統文化,是因為傳統文化中有現代社會所需要的文化,但對傳統文化不能“ 全盤肯定”,一切“拿來主義”,要辯證地看——去其糟粕,要發展地用——取其精華,目的是讓傳統文化服務于社會的文明進步。凡是不利于社會文明進步的思想文化,都不該拿來“ 招搖過市”,還應在社會上形成一種共識——“ 人人喊打”。傳統文化應在傳承中發展,要“ 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一切“ 回到過去” 的做法,一切有礙社會文明進步的思想文化,不管形式多么的美,都要不得。
玉雕文化正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統一體。丟掉傳統不可,失去現代更不可能。傳統文化有進步也有落后,現代文化亦然,都需要揚棄。喜新厭舊不可取,喜新愛舊才可貴??茖W地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有機結合起來是探尋當代玉雕藝術的發展方向。玉雕藝術在中國走過了幾千年的歷程,未來它必將朝著國際化的路線發展,只有將“ 中國傳統概念” 和“ 現代時尚流行” 優化嫁接, 才能讓中國的玉器為現代人和國際市場所接受, 也才能顯示出其勃勃生機和無窮的生命力。
2、玉雕意境與玉雕流派的關系
意境是我國美學思想中一個重要范疇,它體現了藝術的內在美。玉雕作品給人帶來的主要是意境之美。玉雕作為藝術是指運用特定的表現手法來反映生活、傳承文化、揭示思想的一種行為?!坝裎幕?的精髓是承認美玉在琢磨,美玉出自后天,美玉來自人為,美玉在于生生不息的創造。玉雕藝術就是利用玉這種特殊的載體,通過雕刻、琢磨等工藝手法,以景寓意,借作品內容表達創作者思想的藝術,反映了一種思想觀念、審美理念、精神氣質。玉雕流派是經過幾千年的不斷
探索與積累,特別是近百年來的聚散糅合,在全國范圍內形成的流派和風格。流派風格之間的差異,不同傳統的沿襲,造就了中國玉器的多姿多彩。而歷史發展到今天,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這種區別正在縮小,差異性正在減弱,相互借鑒、相互滲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趨勢卻漸漸顯示出來。 在對玉雕的揚棄過程中,既要保留各玉雕流派創作中的特性,避免傳統工藝在傳承過程中的變異與消失、地域特征的丟失,又要有兼容并蓄的胸懷,打破固守一隅的狹隘心理定勢,博采眾長,不斷吸收各種玉雕流派的技藝、特點、精華,做到“ 古為今用”“ 洋為中用”。在繼承傳統文化、傳統工藝的前提下,不斷引進、吸收、創新雕刻手法融合中西方現代雕刻技法,通過精心琢磨玉雕,不斷創新,使玉雕文化不斷傳承與發展。
3、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
在對玉雕文化進行揚棄的過程中,與外來文化(包括國內其他地域文化與外國文化)發生關系是不可避免的。社會是開放的,人員是流動的,文化是交流的。孤立的、封閉的、保守的文化,必將走向沒落,走向衰亡。因此,必須正確處理好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只有將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求同存異,揚長補短,互相學習,互相吸納,不斷融合,玉雕文化才能揚得更有力、更有效,才能棄得更潔凈、更徹底。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下一篇:古玉收藏 贗品多風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