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古代國家政治理論角度釋義;從地理上講,玉被推崇為天地萬物的主宰;從成因上論,玉被解釋為天地之精華;從禮儀上曰,玉被標榜為道德的楷模;從功能上說,玉被珍視為辟邪除祟,延年益壽的神物。
玉雕在美的追求方面集中表現在形式美方面。離開了形式美就稱不上玉雕的創作。玉雕的創作是通過對原材料藝術的加工,使貴重的玉石和高超的技藝有機的結合起來,從而產生濃郁的趣味性和欣賞性。也就是說,玉雕創作是按照形式美的規律組成的藝術形象。
玉雕與國粹京劇藝術同樣重欣賞輕情節,重形式輕內容,講究形式美。玉雕創作當然要反映生活,表達一定的思想內容,但在程度、形式和表現手法上都與繪畫有所區別,它是用高度地概括、夸張、寓意、象征的手法來表達的,如四季花卉同時開放,日月同時生輝。
玉雕的形式美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原材料的質地美、外形形式美、結構形式美,現在就這三方面作重點介紹,旨在對玉雕作品的欣賞有一個啟發。
原材料的質地美
自然產生的事物具有美的特性,玉石材料本身的物理屬性、材料的質地美,構成了天然的美感。
一塊玉石通常呈現出多種顏色,它們顏色變化規律一般體現為多色美,如:色條、色塊疏密的變化可以顯示一定的節奏感。玉雕中的審美情趣在節奏的基礎上賦予一種情調的色彩便形成韻律,韻律能給人以情趣,滿足人的精神享受。玉的顏色韻律可用不同顏色在一定方向重復出現的規律來認定。例如虎皮玉的花斑紋很像老虎毛的花紋變化,斑駁陸離是指說不出變化的規律,但又很美的多色變化。
這也是玉雕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一件成功的玉雕作品就是充分利用并發揮原材料的質地美。這涉及到玉雕設計制作上的一些技術問題。其基本要點就是挖臟去紹,突出玉石之美,反璞歸真。在設計創作法則上就是量料取材,因材施藝。
外形形式美
就是整個外形構成的形象。玉石透明度、光潔度較強,細節刻畫不大顯眼,這就應該在外形上下工夫。以充分暴露的外型來刺激視覺,打動心靈。同時還應注意繁簡、疏密、虛實、動靜的對比關系,從而達到完美的效果。
結構形式美
在玉雕制作中,在形象刻畫上都要求結構明確、肯定具體、細致以及來龍去脈交待清楚,要注意一葉一鱗、一羽的細節刻畫,像表現發須總是絲絲分明、一絲不茍。對于代表性、關鍵性的細節和折關系更是明確、具體。比如:人物的衣領、衣袖、飄帶,花卉的花頭、葉子,無論怎樣概括、夸張、變形或簡化取舍,但對基本的結構關系,動態關系、生長規律、起伏變化都應交待的十分明確、肯定。
實踐證明,玉石只有經過琢玉藝人的巧妙構思和鬼斧神工般的琢磨,方能成為一件精美的藝術品,才能最大限度地體現出其審美價值。任何一種藝術都有它的外在形式,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要表達的主題內容,都要通過某種形式來表現。所以形式美在任何藝術創作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玉器造型之類的美學原則:
1、對稱原則;良堵文化的玉宗是對稱原則運用的典范。
2、虛實原則;龍山文化的玉龍等,鏤空雕造型、動靜相話、虛實相生、是中國藝術精神的源頭之一。
3、色,材型的充一原則;戰國以來的俏色玉器是玉器審美潛力的充分體現。
玉器紋飾是造型的有機組成部分,造型與紋飾,內容與形式的統一相得益彰,融為一體的。數千年的玉器紋飾,以主題意韻可以宏觀地概括為;新石器時代的神秘性(龍山,紅山,良堵文化中的玉獸面紋),商周時代的禮儀性(六瑞,六器的用玉制度所要求),戰國漢代的多彩性(幾何性,獸而紋的變幻無窮,表現紋飾的絢麗多彩)。唐宋時代的兼融,明清時代的風俗性(大量表現文玩雅興,示警風俗的題材和紋飾表現于玉器中。
對于一件藝術品的欣賞所受到經驗與知識的限制,使我們往往迷失在它的外在的形式里。對于這種美術作品的欣賞,人們常常被它外在的形式所感染,如造型之拙樸、雕琢之祖細、線條之簡練、以及外在之張力,氣氛之神秘等等,如何透過這些表層的東西去認知它內在的含義,從而探尋它的規律與特性,這便需要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比較深的了解。
人們的審美需求的變化起了重要的作用。從良堵文化審美的玉棕,到漢代玉器簡練的“漢八刀”,造型中所蘊涵的藝術和美感因素有了極大的發展。對于玉材和玉器制作工具與方法的制約的突破,也并不單單是對物質材料規律把握與發明(發現)方面的進展,同時也有“按照美的規律來創造”。
我們對玉的審美形態可歸結為;質地色彩美一器形紋飾美一象征美之三位一體的模式。早期玉材料都是先民的在長期的運用石器的過程中發現大自然中對那些質地細膩、堅韌、潤澤、晶瑩、色澤鮮艷的珍貴稱有的美石。材質美是玉的最基本的審美形態。玉從石中分離來,正是人們從玉石材料本身的物理化學性質的特殊性加以審美的結果。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上一篇:玉雕設計的創作構思
下一篇:和田玉——偏一隅而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