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和田羊脂白玉子料帶皮玉印
利用子料表面棗紅、秋梨、蘆花和黑色等多種顏色的玉皮,在玉雕時作巧色,古已有之。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兩件商代玉鱉,選用墨黑色玉皮,做成鱉甲、眼和足尖,與灰白色的鱉體相映成趣。陜西咸陽漢元帝渭陵建筑遺址中出土的鷹、熊、辟邪等西漢動物圓雕玉器,也都留有紅褐色的玉皮。遼金時期的“秋山”玉,多為山林虎鹿題材,常以紅褐色的玉皮做出秋天層林盡染的巧色。不過,總體而言,清代以前,巧色玉的數量屈指可數。明代《天工開物》記有“凡璞藏玉,其外者曰玉皮,取為硯托之類,其值無幾。”美國Bushell氏調查清末民國初期北京的琢玉之法,也提到“凡大塊玉璞,先用鐵鋸去皮”。出身于新疆玉雕廠的劉建新大師告訴我,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前,子料進了玉雕廠,第一道工序仍是去皮,而且“子料去了皮,(與山料的區別)神仙也難辨”。古人選玉材,“首德次符”,以“肉”(玉質)為本,以皮色為末,重本抑末。推崇的,是玉自身潔白、細膩、瑩潤、無瑕的“品德”,而不是色彩絢麗斑斕的皮殼之色。
但迷戀子料的今人,在“無皮非子料”的偏執中,瘋狂推崇皮色。瘋狂的石頭源于瘋狂的時尚,眼下和田玉以色為美、以皮為貴的癲狂,幾乎發展到了“玉賣一張皮”的程度。于是,五花八門的染色做假皮方法充斥坊間,逐利的需要也將做假皮的技藝推進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例如,在玉件的上部,有意識地保留一小塊紅色玉皮,寓意“鴻(紅)運當頭”,十分討巧,受到市場熱捧,但這樣留下的小塊玉皮,真假如何,有幾人能夠辨識鑒別?
熱心的行家不斷告誡我們,買玉切忌重色輕“肉”,不要舍本求末,被皮色所迷惑。一般來說,子料質地致密、堅硬、無綹裂的地方,往往皮薄色淺;皮厚色深的地方,玉質(“肉”)往往不好。皮少“肉”多,“肉”質潔白、細膩、溫潤、無綹裂的,才是玉中佳品。與此同時,行家們也給出了辨別真假子料及其玉皮的破解之道:真子料表面光潔、細膩、溫潤,形體自然、和諧。假子料有工具打磨痕跡,棱角依稀可辨,形體不如真子料自然、和諧。真玉皮的皮色有層次、不均勻、變化較大,色調自然。假玉皮的皮色均勻、單調無層次、色調生硬呆板不自然,在石性、瑕疵、綹裂處顏色堆積,缺少過渡色彩、光澤暗淡、沒有鮮亮明快的感覺。
本文作者:蔣衛東,浙江省良渚博物院院長、研究員,中華玉文化中心專家委員。長期從事浙江北部地區史前文化遺址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與良渚文化結緣尤深。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上一篇:清代的揚州玉雕藝術鑒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