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16年至1125年,生活在中國北方草原的契丹族建立了雄踞北方的遼王朝,與北宋、西夏王朝鼎足而立。在遼王朝立國的二百年間,契丹族、漢族等各民族在中國北方的廣闊地域內,共同創造出豐富多彩的遼文化。內蒙古自治區的東部和中部即今赤峰市和通遼市北部,屬于遼王朝統治的區域,地下蘊藏的遼代文物最為豐富,是內蒙古文物保護和研究工作的重點。多年來內蒙古的文物工作者做了大量的遼代考古工作,取得了許多重大收獲。隨著遼代考古工作的不斷發展,遼代玉器資料也多有發現。
龍、鳳、魚、摩蝎形玉佩
內蒙古地區發現的遼代玉器多出白遼代墓葬、窖藏。這些玉器資料種類繁多,內容豐富,不僅有明確的出土地點,有的還有確切年代。這些珍貴的玉器資料是遼代物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反映出遼代制作工藝、裝飾風格以及民族文化的特點,對于玉器的鑒定斷代有著重要的參考作用。
內蒙古出土遼代玉器造型特點
內蒙古地區出土的遼代玉器.多以佩件裝飾玉為主,玉器的造型風格具有濃厚的契丹民族文化特色,其中也包含漢族和西亞文化因素。契丹族雖然是生活在北方的游牧民族,但其民族習性較為開放,如同其開放的性格一樣,在玉器的制作題材上也是非常隨意自然,不受任何程式化的束縛。玉器的造型不僅具有濃郁的游牧民族生活氣息和自然情趣,而且還兼顧適合本民族的生活習慣。
熊形玉佩件
目前所見這些玉器,其造型和題材以動物生肖類較多,多數為身上的佩飾.也有馬具上的裝飾。1978年赤峰巴林右旗白音漢蘇木友愛村遼代窖藏內出土一件熊形玉佩件,玉質為白色,呈半浮雕形,整體成伏臥形,短尾長鬃。鬃毛部位巧妙地利用了玉料上的皮色,將一只憨態可掬的小熊塑造得惟妙惟肖,可謂獨具匠心。
魚形盒玉佩
1986年通遼市奈曼旗青龍山遼陳國公主墓出土二十多件(組)玉佩飾和二百多件馬具裝飾件。玉質均為白色,細膩光潔.晶瑩滋潤。玉佩和飾件的造型有龍、鳳、魚、鴛鴦、鴻雁、海螺、猴、蛇、蟾蜍、蜥蜴、蝎子、摩羯、馬形和狻猊形等形象。還有象征性的工具形刀、剪.錐、銼等玉飾件。佩飾中的圓雕鴛鴦、鴻雁,均為雙雙交頸伏臥形,造得極其生動感人.充滿了情趣。魚形玉佩也是成雙成對。這種造型與遼代貴族生活密不可分.契丹舊居潢河、土河問(今赤峰地區的西拉木淪河、老哈河),四時捕魚。冬春之際,江河封凍,有鑿冰釣魚法。遼朝歷代皇帝和皇親國戚們也經常在達魯河或鴨子河的春捺缽活動中釣魚。捕獲頭條魚后設宴慶祝,稱”頭魚宴”。宋人程大昌在其《演繁露》中曾記載了遼道宗在達魯河釣魚的情況。契丹貴族佩飾喜用熊、鴛鴦、鴻雁、魚的造型,與契丹貴族喜歡釣魚以及四季捺缽游獵習俗有關。龍、鳳和具有五毒形象的蛇、蟾蜍、蜥蜴、蝎子等玉飾,顯然是受了漢族傳統文化的影響。摩羯來自印度,從這里也反映出契丹族吸收和融合西方文化的因素。
魚形盒玉佩
契丹族玉器的造型,不僅有多元一體的特點,而且還有一器多用的功能。既是裝飾物,又是實用器。魚形盒、螺形瓶等,可裝納隨身攜帶的香料或小件物品。這種集裝飾、實用功能于一體的玉器,是為適應契丹人游牧生活的需要而設計.是契丹族玉器的又一特點。
交頸鴻雁形玉墜飾
內蒙古地區出土遼代玉器的玉料來源
工具形玉佩
內蒙古地區目前所見的遼代玉器大多采用白玉制作,所用玉料來自新疆的和田。契丹族藉強勁的騎兵,崛起于草原,稱霸于中國的北方。早在遼太祖建國之初.和州回鶻便從西域來貢,進行貿易交往。天贊初年,波斯、大食等國先后朝貢于遼,到圣宗時,這種友好交往更屬頻繁。《契丹國志》卷二十一記載:“高昌國、龜茲國、于闐國、大食國、甘州、沙州、涼州,以上諸國三年次遣使.約四百佘人,至契丹貢獻玉、珠、犀、乳香、琥珀、瑪瑙器……”。《天工開物》云:“凡玉入中國,貴重用者盡出于闐蔥嶺?!边|代玉器原料的來源,可能是以進貢或通過商業貿易,來自西域諸國。
魚形盒玉佩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上一篇:琥珀有關問題的探討
下一篇:禮儀化玉飾的時代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