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童年都離不開昆蟲帶給我們的樂趣。夏季可以粘樹上的知了;墻腳邊、電桿下,凡有一蓬雜草的地方,就必能找到蚱蜢或螳螂;深秋時節,蝗蟲往往鼓腹而肥碩;而屋角處與煤堆里,隨時能尋到蟋蟀的蹤影。用一手撲住,又忽而會從掌中掙脫……,這些小生命勃勃的生機都讓你無法忽視。
▲墨玉-“大帥”鎮紙 | 玉器編號:159999
園蔬、野草中各色的昆蟲,在傳統畫科里被稱之為“草蟲”,是人們視線所及的最細小的“活物”,在宋人的繪畫作品里,就已經描繪到了細膩的極致。然而畫藝之外,草蟲還有另外的一些意思!南宋羅大經的《鶴林玉露》里,記載過一段草蟲畫高手曾云巢的自述,說“某自少時取草蟲籠而觀之,究晝夜不厭。又恐其神之不完也,復就草地之間觀之,于是始得其天?!?/p>
▲碧玉牌-蟈蟈大將 | 玉器編號:165515
盤踞已久的蟈蟈雙腿微張似要融入隨風飄蕩的荻草的律動中,此情此景頓時勾起兒時的那份田間記憶!
何謂“得其天”?簡而言之,得其神也;得其自在與天性,得其天理與人趣。由小處看,這是宋人閑適生活的一種興味延伸;往大了說,那也是士大夫們“格物致知”的一層功夫。“古人觀理,每從活處看”,這是宋人哲學中的一層妙義,所以據說明道先生不除窗前草,欲觀其意思與自家一般。又養小魚,欲觀其自得意,皆是于活處看。
▲碧玉巧雕掛件-聽蟬 | 玉器編號:165360
既是從活處看,那草蟲自然要有靈動之意。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講 “得其形似,則無其氣韻;具其色彩,則失其筆法?!边@講出一個形態和神韻的辯證關系。神韻出自人對事物物態的傳神描繪,舍棄了形體的準確,就失去了談神韻的基礎。
▲墨玉子料牌-云水禪心 | 玉器編號:165516
聽著聲聲蟬鳴,坐看云卷云舒,一切都是那么愜意。在諸景凄寒的冬日,這份夏日的悠然,是否讓你心里升起一片溫暖!
草蟲的創作是一件難事,那觸須的彈性,齒爪的力度,都必須在方寸之間展現極高的技藝手法。在繪畫上尚且如此,那在一塊玉石之上操刀創作草蟲作品實屬不易。當我們細細品味那些吹彈可破的薄翼、觸須、細足,對工藝驚嘆不已之時,更多的能感受到蟲草帶給我們一種倔強和對生活態度的一種思考。
▲碧玉巧雕掛件-小瓢蟲 | 玉器編號:145495
喜歡蟲草題材雕件的人許是也想追憶一番古人“格物”的步調,找找那些漸行漸遠的親和的心境吧!對于觀者,看到這些草蟲時,讓我們好像回到小時候蟬聲喳喳、花蝶翩翩的少年時光,重新感受到生靈的光輝,穿過重重霧霾和車流所帶來的天真的觸動。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上一篇:2018年“天工獎”評獎結果出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