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馬精神 蔣宏利作品
引言
在玉雕藝術創作上,從來沒有捷徑可走,需要我們拿出“讀書破萬卷”的勇氣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不斷積淀,厚積薄發。從我跟隨師父張煥慶先生以來,師父就一直教導我要潛心玉雕藝術,這樣的潛心,不僅要在玉器制作上,更要在設計上、文化積累上、作品創新上、以及對設計理念的完整記錄上。跟隨師父的十七年來,師父每次雕刻一件作品,創作前必出設計稿,創作后定記錄下創作心得之類的筆記,這樣才算作真正完成一件作品。師父現在也經常教導我,要記錄下創作心得,一段時間拿出來整理,會有很多收獲。師父的言傳身教,對我影響頗深,正好近期新作《葡萄美酒夜光杯》初成,我整理出自己的創作心得,也借此契機,和廣大同行分享。
一、文化積淀的重要性
俗話說得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玉雕藝術創作,我以為最重要的還是文化積淀,否則,“創作”就無從談起,而只可以說是“玉雕制作”,這也是師父經常教導我的。
玉積山川之精,人文之美,它溫潤仁厚,堅韌和諧,它富含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傳統道德觀念,是社會文化的綜合反映,始終散發著迷人的人文魅力。因而,作為文化的物質載體——“玉”,只有用文化去推動,以文化為依托,二者相得益彰,才能煥發出別樣的藝術魅力。要想以文化為依托,這就顯得文化積淀的重要性了,當我拜在張煥慶師父門下時,師父也時時教導我不要廢棄看書的好習慣,多積累?,F在回首過去,平時翻翻書的點滴積累,對我的玉雕藝術創作來說,是彌足珍貴的。正是這些積累,才有了“伯樂相馬”的喜悅,“三顧茅廬”的渴望,“陶朱之道”的儒雅;正是這樣的積累,我可以在創作中,更精準地捕捉到“大氣磅礴”的氣息,更清晰地感悟到“自然和諧”的味道。而我今天要說的和田白玉新作“葡萄美酒夜光杯”,這一題材就源自于我曾經讀過的王翰七言絕句《涼州曲》: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這首詩描摹了出征人們開懷痛飲、盡情酣醉的場面。首句用語絢麗優美,音調清越悅耳,顯出盛宴的豪華氣派;極寫征人互相斟酌勸飲,盡情盡致,樂而忘憂,豪放曠達。初看到這首詩時,我為古人的豪邁曠達所折服,不得不說,盛唐氣象孕育了大量氣勢恢宏、曠達不羈的詩篇,經??纯催@些古詩篇,往往就會碰撞出創作的靈感。類似這樣的創作題材,也是在平常翻翻資料、查查歷史的過程中,靜靜蟄伏在腦海中的,只等待屬于它的美玉的出現。
和田玉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包含了古人幾千年的精神和氣質沉淀,精光內斂,它之所以備受大眾關心和矚目,不是因為稀有,而是因為文化,因為它包含為人們所推崇的玉德,它牽連著民族心理,傳承著民族精神,表達著民族思想。這種特質,讓我們對它情有獨鐘、倍感親切。沒有這樣的文化積淀和文化表達,玉雕藝術創作,我以為到底缺少一點厚重感。古人說“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這句話是我的座右銘,在此也希望和廣大同仁共勉。
葡萄美酒夜光杯 蔣宏利作品
二、玉料細審的必要性
審料,這是玉雕的關鍵一步,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玉雕也是如此,把握了玉料的一切特點,此為知彼;知道自己的技藝水平以及文化底蘊,這叫知己,知己知彼,就像一件信物的兩個部分,你知道了它們的全部輪廓,就會尋找到最完美的契合。
最初拿到“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兩塊籽料時,我還并未想到將它們組合成一對。把它們拿在手上端詳、推敲時,我發現兩塊料子料型很好,都非常適合把玩。最難得的是兩塊料子的皮色,都是亮麗的黃沁板栗黃,這樣的黃沁,在自然光照射下,玉色溫潤可人,放到陽光或燈光下看,通體栗黃油亮。尤其是稍短一點的料子,沁色沁得純粹,有一種雞油黃的光澤,而白肉部分則白得溫潤,有一種凝脂般的厚重,讓人愛不釋手。這兩塊料子,如果隨型就料,可雕刻的題材不勝枚數,而如果想要創作內涵豐厚的題材,單個料子就稍嫌小了點,恐怕駕馭不住好的題材,這樣琢磨來琢磨去,在腦子里構思了一段時間,我發現,如果將這兩塊料子湊成一對,就可以很好地解決上面的兩個問題,況且這兩塊料子的料型、皮色都很適合做成一對,料型上的互補,還可以營造一種上下呼應的氣勢。這樣一來,構思的空間立馬又大了很多,長久積淀在腦海中場景一一浮現,又一一排除,直到最契合的那一個——《涼州曲》,從腦海中竄出來!構思和玉料終于搭上了脈……
主題定好后,便是針對皮色的細節考慮,如何依據皮色深淺變化,材質缺陷處的挖臟去綹,因材施藝,匹配鞍馬、獵鷹、琵琶,定準人物動態,刻畫神態以表達人物心理。這就涉及到技藝,嫻熟的玉雕技藝,是創作的基礎和前提。
葡萄美酒夜光杯 蔣宏利作品
三、學術性的引領
2012年1月份,由陸華老師主編,拙作《學術玉雕 玉雕人物藝術探微》出版發行,我在該作中系統地闡述了我玉雕藝術的“學術性”特點,這種學術性特點,離不開我在學校學習玉雕以來,多位老師、前輩們的諄諄教誨。所謂“學術性”,它的基礎是長期、專業的學習背景和學術、專業的學習態度。它的專業性、學術性,帶來規矩尺度內各個方面前所未有的探索、發展與創新。這也是我如此重視“學術性”的重要原因。傳統的師承形式,創作的玉雕藝術,可能更內斂、圓潤,而“學術性”的玉雕,它源自于專業的“學院派”教育,更傾向于精準、系統,我作為“學院派”玉雕藝術的代表之一,在這一點上是極為認同的。專業的學習,有利于我們依據理論而又不囿于理論,在理論的基礎上盡情發揮自己的創作沖動。
還是以“葡萄美酒夜光杯”為例。上文說過,長時間的審料以后,我最終定下來“葡萄美酒夜光杯”的主題,但是《涼州曲》以宏大的戰場為背景,以眾多即將奔赴前線的將士為主題,極盡鋪成,寫出戰事在即、“馬上催”的緊迫,寫出葡萄酒、夜光杯、琵琶的奢華盛宴,寫出了“醉臥沙場”的豪邁灑脫……如此恢弘的氣勢,又如何在兩塊把玩料子的“方寸間”淋漓盡致地展現呢?
在動手設計時,我首先定下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的場景,這好似拉開了帷幕,在人們的眼前展現出五光十色、琳瑯滿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鑒于玉料的方寸之間,顯然難以極盡鋪陳,所以我著重人物形態的刻畫描摹和畫面動感的體現。將士的“舉杯欲飲”,表現出那種豪爽開朗的性格;通過仰面暢彈琵琶,渲染出一種灑脫不羈的個性;兩匹戰馬的點綴,烘托出一種戰事急迫,即將騎馬奔赴戰場,但催者自催,飲者自飲,緊中見緩,緩中帶急的節奏感。因而畫面動感十足,雖然只是一個小局部,但通過作品的刻畫,似乎拉開了這一宏大場景的一角,這一角牽引了我們所有的情緒,讓我們可以感受到全局的壯觀、豪邁:近處琵琶錚錚、酒杯叮叮,遠處戰鼓點點、群馬嘶鳴、將士叫囂……
這樣的創作,正是建立在“學術性”的精準、專業之上的才情迸發,我以為:這是一條寫意而不是寫實的路線,用最簡單的筆墨,去表現最繁雜的、最深刻的內涵,大有一種“上善若水”的韻味。這也是我在追隨師父的多年間,漸漸領悟出來的。
四、時代精神的賦予
時代在進步,玉雕作品也應跟隨時代的發展,與時俱進。在玉雕藝術創作上,傳承固然重要,但要把玉雕技藝提升到極致,光靠單純的模仿是絕對不行的。在傳承的基礎上,我們需要注入作品符合時代特色的審美語言,從而擴展玉雕的表現空間,使作品極具現代美感,符合現代人的祈福需求和審美層次,表達現代人的個性需求,傳遞現代人的寄予和期望。在“葡萄美酒夜光杯”中,體現的時代寄予就是一種“銳意進取”的精神。“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边@種豪邁的個性,意氣風發,給人一種激動和向往的藝術魅力,這正是我想要向社會表達的精神,當下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期,玉雕作為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這正是我們青年一輩銳意進取的時期,通過這件作品,我期盼著和廣大同仁們一起“共創盛世慨而慷!”,這是我們的時代,等著我們去共創輝煌。
我的另一件和田籽料作品“龍馬精神”,也在近期新作,作品利用籽料獨特的黑白紋理,生動地刻畫了“潛龍奮髯,騏驥昂首”的場景。作品定名“龍馬精神”,因為龍,天上神物,可騰四海,揮灑自如;馬,地上靈物,可奔萬里,縱橫馳騁。人生俯仰一世,“龍馬精神”豈可缺?這也是我想通過作品傳達給社會大眾的一種希望,和“葡萄美酒夜光杯”有異曲同工之妙。
時代精神的賦予,讓作品不僅有了傳承,更有了創新和突破,有了時代特色、和發展力。玉雕要用文化去推動,而師父也曾說:“一味發掘古文化,為了文化而文化,難免掉書袋。”所以傳承古文化,最重要的還是古為今用,它是對古文化的傳承和延續,是對古文化的發展和創新,因此,時代性的體現就顯得非常有意義、有必要了。
五、作品初成談“藝術”
作品設計初成,那種欣慰之感不可言傳,大可用“漫卷詩書喜欲狂”來形容。我稱這整個過程為一次“玉雕藝術創作”之旅,為什么一定要加上“藝術”二字?這也是馬進貴大師曾經教導我:玉雕和藝術是有區分的,我深以為然。
玉雕和藝術是兩個層面的概念,玉雕,嚴格意義上只能算是一種技藝,它要求的是你的動手能力,俗話說的“熟能生巧”便是這一概念,它可以通過長期的玉雕實踐達到。而藝術則上升到文化的層面,它需要審美,需要創意,需要靈光一閃和才情迸發。在中國幾千年的玉雕傳承中,玉雕技藝可謂精益求精,不斷突破創新,已經蔚為大觀,但玉雕始終未能完全脫離一種“匠”的性質,我以為這是值得我們當代玉雕家們思考的問題。玉雕它不僅是一門技藝,它更是一門藝術。因為和田玉本身有一種精光內斂之質,如果雕刻者本身沒有一定的藝術涵養,玉雕作品自然也不會出彩。和田玉是有文化內涵的,它需要的不僅是傳承,更是創新。在創新中,推動玉文化的一脈相承、源遠流長……
這對當代的玉雕工作者來說則是一個更高的要求,也是我們應該承擔的歷史使命。這里不僅需要我們的技藝,更需要我們的文化涵養和道德品行。我們應該脫離屬于匠人的匠氣,而把自己升華為文化的傳承人,腹郁詩書,妙手丹心,在藝術領域輕輕點染,在文化領域靜靜徜徉。可以說,玉雕藝術所包含的傳統文化尤為廣博,其涉及詩、書、畫、印,囊括古典神話、傳說、歷史、典故,包含傳統精神、審美、氣節,博大精深、蔚為壯觀。如此厚重,如果沒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我們無法傳承,更何談發揚?
只有在文化上拔高自己,藝術的道路才能走得更長更遠。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上一篇:宋明清玉雕童子揭秘(圖)
下一篇:玉器國標以揚州工為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