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也有因果,就像人,有善因,才會有善果。愛玉的人有善緣,才會來賞玉?!?月14日,在華凌珠寶玉器城2—17號玉果軒,記者見到了這位從小癡迷雕刻,而受益玉雕的新疆玉雕工藝師馬元經。
1983年2月出生在奇臺的馬元經,從小就熱愛繪畫與木雕。小學的美術老師認為他有繪畫的天賦,就在假日里在家中教他素描、國畫,還會帶著班里的學生到戈壁灘上撿樹根在木頭上作畫,做木雕。他們當時做的木雕龍、虎、筆筒等木雕作品,在美術老師的畫廊里都能賣上百十元。
看到馬元經喜歡繪畫與雕刻,他的父親開始可以培養他,給他買繪畫的筆、紙和染料。在家排行老六的他,作品開始被姐姐和哥哥拿去送人,馬元經說,在那個都送明信片賀年卡的年代里,送人木雕作品是很長面子的一件事情。
2003年從成都理工學院畢業后,馬元經還是惦記著自己的雕刻,開始學習玻璃雕刻,在玻璃上雕刻中國傳統的各種圖案。馬元經說,雕刻的基礎元素是相通的,例如龍、鳳、青銅器,在木雕、玻璃和玉器上雕刻只是藝術的形式表現不一樣。
2004年,癡迷雕刻藝術的馬元經,由朋友介紹,拜師玉雕大師周雁明開始學習玉雕。馬元經說,自己就是奔著雕刻的藝術去學習的,雕玉的時候發現和田玉是有很深中國傳統,玉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加上創意之后就成了文化的載體。2007年,他在師父周雁明的精心指導下,開始獨立設計制作玉器,但是大型復雜的玉雕,還是得師父指導。
自立門戶的時候,是2010年,馬元經租了兩節柜臺,購買了兩臺雕刻機,開始走上玉雕創業之路。每天,馬元經睡覺都在凌晨3點以后,他說要練習雕刻,要學習查閱資料,讓每件玉雕作品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寓意,雖然累,但是他感覺到開心快樂,他要做一個快樂的玉雕人。
為和田玉愛好者雕玉,他從不講工費,而是講究自己的做工是否完美,讓顧客看著給工費。他說,不管顧客拿來什么料,都要認真的去做,價格可以打折扣,但是做工不能打折扣。他做雕刻越是碰到不好的料越是認真,他覺得這樣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做好自己的工作,也樂在其中。
和田玉通常以光潔、細膩、純凈、溫潤的白玉為美,那些僵白的部分總被視為玉質糟糕,多余的部分而切除,可是馬元經遇到了一塊籽料,一部分雞骨白卻如一道光照射進了馬元經多愁善感的內心。他想到了童年時玩耍的羊骨,新疆叫做“阿斯克”,東北地區叫做“嘎拉哈”,也叫做“必式”(音譯)的。馬元經開始雕刻了,作品《骨氣》仍舊是灑金皮色,自然過渡到短骨二端凹陷處,最美的細節是在于打碎的一端,骨頭堅硬的質感,顯露出些許飽滿的骨髓,骨結邊緣細碎的沙坑……沒有過多的修飾,只客觀呈現,卻是最有說服力的,這件作品傳遞給我們一種力量,人生堅定的信念和意志,骨氣雖然破損了或者因為怎樣的勇氣“寧為玉碎”不得而知。但以和田玉來表現的這種破損卻使骨頭和玉質巧妙融合,骨與玉皆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馬元經玉雕作品-骨氣1
馬元經說,玉不雕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禮,要把人的劣性隨著機器的轟鳴,像玉的雜質一樣“剜臟”、“去綹”??从窨慈松?,琢玉也是在琢自己。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