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棟強——薄胎器皿出新意
日期:2014-09-29 來源:《航空旅游報》 作者:張瑞杰
范棟強的薄胎爐瓶器皿玉器,因其玉壁薄如蟬翼而著稱。其薄胎作品,通體玲瓏薄透,鬼斧神工。其玉碗、瓶、壺等雕琢既細且薄。其作品輕巧秀麗,透光性好,對著光看去,像彩云追月,披光含霧,若隱若現。由內透過器壁能看到外壁上浮雕的各種花紋圖案。由于胎體薄,拿在手上又輕又巧,有輕若浮云之感。
范棟強繼承了傳統爐瓶器皿玉雕藝術的端莊、渾厚、大方之美,又繼承了蘇作玉雕精巧細作的特點,同時廣泛汲取了痕都斯坦玉雕工藝。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范棟強對爐瓶器皿藝術不斷創新。
他首先在爐瓶器皿的造型藝術上打破傳統玉雕器皿的常規器形,廣泛借鑒了瓷器、青銅器、紫砂等其他門類藝術的理念。其作品看上去,富有濃厚的青銅器趣味和瓷器之雅。他雕琢的梅瓶,其器形就是借鑒了瓷器中梅瓶的造型。其瓶類還依托于青銅器的造型,端莊、典雅、厚重、大方,并施以傳統吉祥紋飾,更見古樸精美。其爐類器皿借鑒了青銅器及明代銅器宣德爐的造型。在玉壺的器形方面,范棟強廣泛借鑒了紫砂壺造型藝術。范棟強介紹,紫砂壺造型千姿百態,方非一式,圓無一相,有正方、長方、錐形、菱形、梯形、懸膽、張臂、扁長形、方圓組合等造型,其多樣的造型藝術,對他的爐瓶創作有著很大的啟發。
除了在造型方面推陳出新外,范棟強在工藝方面也追求極致。玉器薄胎藝術以追求透明的工藝為最大特點。范棟強爐瓶類器物“掏膛”的絕活非同一般,隨著器物的形狀,將實心的玉料掏空,器物壁身的厚度最薄的不足半毫米,對工藝方面的要求達到了極致。其制作的青玉薄胎碗最薄處達0.44毫米,可稱得上是鬼斧神工,獲得上海吉尼斯最薄玉碗的紀錄。
除此之外,在爐類器皿玉雕創作上,范棟強還大膽構思,并不斷嘗試,其創新依托于中國傳統文化及玉雕傳統為基礎,但又打破了常規。其玉雕僧帽爐作品便是其創新的一大佳作。香爐,是“香道”必備的器具,也是佛教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供具,用途亦有多種,或香薰﹑或陳設﹑或敬神供佛。其作品僧帽爐,取名為悟禪。此作品采用青海青玉,材質通體一色,顏色均勻,以中國漢傳佛教僧侶所戴的僧帽造型為基礎,并融合佛教禪理,別出一格。
香爐的前面刻有一個大大的佛字,后面鏤空成羅漢造型,這個空的造型又暗合佛教禪宗“空”的禪理。大乘佛教中對般若經系統的大乘思想則進而以空為其理論基礎。法空并非虛無,它是一種不可描述的實在,稱為“妙有”。頂部鏤空有九個小孔,象征僧人頭頂九個戒疤,其根據系為僧人斷除我執的佛教思想。此鏤空的羅漢造型和戒疤,還有一種實用功能,就是通風,在爐內點起熏香可使熏香不滅,在其內燃起一爐檀香,看香煙裊裊升起,使人內心達到寧靜、澄澈的一種狀態。
范棟強在爐瓶器皿玉雕方面創作的作品,具有實用和欣賞的雙重屬性,構思與工藝涉及美學、史學、宗教學等,堪稱器皿玉雕藝術之典范。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上一篇:分門別類說糖玉
下一篇:盤養和田玉的六個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