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 玉路人生
日期:2014-10-08 來源:《航空旅游報》 作者:邵平
俗話說“行萬里路,讀萬卷書”,走的路多了,去過的地方多了,閱歷自然也豐富,每個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都會給人或多或少的影響。對于跟傳統文化密切相關的和田玉雕來說,亦是如此。而對蘇州市 “玉海堂”玉雕工作室的主人張海來說,在他的玉雕生涯中,有兩個地方注定烙上無法磨滅的印記。
第一個地方,毫無疑問是他現在的所在地——蘇州。蘇州玉文化源于新石器時代,漢代時期有了很大的發展,明清時期達到了一個發展的高峰,成為了當時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玉雕產地,連宮廷玉作的人才都得仰仗蘇州的玉工。蘇州歷史上玉工巧匠輩出。明代有賀四、劉諗、陸子剛等人,蘇州成為全國手工業最早發端的城市之一。手工業的空前繁榮將蘇州制玉推上了高峰,技藝精湛,名人輩出,形成了鮮明的“蘇作”地域特色,成為全國同行業的翹楚,玉雕技藝更是聞名大江南北。
張海成長于離蘇州不遠的上海,其父就是玉雕設計師。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讓張海比別人有了無可比擬的藝術熏陶與影響。對玉雕的啟蒙雖是在上海,可他在玉雕上的轉折,卻是在到了蘇州以后。到蘇州后,張海逐漸領會蘇州玉雕的技藝與理念,慢慢地,發生了奇妙的變化,他將自己從小接受的海派玉雕與蘇州玉雕融會貫通,終于有所斬獲,成為玉雕大師,連他自己也說,蘇州是他玉雕藝術道路上的轉折點。
張海毫不掩飾他對和田玉的熱愛,在他ID為“玉海堂張海玉雕”的新浪微博上,有不少是他曬喜獲和田玉子料的,并且還經常配上酷酷的表情,讓人隔著虛擬的網絡,都能感覺到他收獲自己喜歡的和田玉的喜悅。雕玉的人喜歡玉,這無可厚非。但張海喜歡的尤為“狂熱”,為此,他還不止一次的到幾千公里之外的和田玉產地——新疆和田。這又是對他玉雕產生影響的一個地方。
在2008年有一段時間,他幾乎每隔一兩個月就往返于和田一趟,用他的話說,新疆和田是和田玉的故鄉。在和田,在沙塵中,他站在河壩上,看著撿玉的人,感念和田玉來之不易,也暗下決心要雕好和田玉,讓和田玉的美展現得更充分更全面。
蘇州與和田,一個在東,一個在西;一個是加工雕刻最成熟發達的地方,一個是原料原產地;這兩個地方,互為補充,互為影響,深深影響了張海。如今他的作品,重質地、重色彩、重創意。和田之行,讓他深刻認識到了和田玉的質地;而蘇州之影響,賦予他作品獨特的色彩與創意。尤其是他的人物件玉雕,深諳人物神態之重要,在生動的造型與柔美的線條之外,巧妙地抓住了人物內在的精神,使之生動鮮活,惟妙惟肖。
且看他為馬年創作的擺件“ 馬上封侯”。利用和田籽玉顏色勻凈、質地細膩,雕琢更顯畫面富有生動的情趣,作品構圖嚴謹、刀法細膩造型準確線條流暢作品整體以立雕為主,馬上封侯寓比事業立即升騰的愿望,借物舒懷是我國民間最常用的,也是最能直接表達人們的所思所想同時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上一篇:和田玉收藏術語知多少
下一篇:第十一屆“國石杯”和田玉玉雕精品展評會獲獎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