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玉雕界,觀喜堂老板林子權的名氣很大。劉忠榮、于涇、吳德升、易少勇等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玉雕大師都是這個團隊的成員。
一位業內資深人士說,視生產玉器為藝術創作,將繼承優秀傳統、弘揚與創新玉器文化作為責任者,海內外商界屈指可數。而林子權即是為數不多的最早的覺悟者之一。
林子權是臺商中最早進入新疆和田子玉產地購買玉料的人;是特別注意與玉器工藝和玉文化學術圈子廣交朋友的人;又是早在1989年就在臺北建立專門的觀喜堂玉器品牌的人;也是善于運用文化理念進行玉器產品適度包裝的人。
在“白玉”的領域里,林子權和他的愛人皮楚榮活得很精彩,更重要的是,他們不僅是參與者,更是締造者……
永續經營 唯有轉型
1989年3月,觀喜堂在臺北創立。在此之前,老板林子權完全是和田玉的圈外人,老家做的是傳統打棉被小生意,老板娘皮楚榮則夫唱婦隨,一手中國結的巧藝也是開店之后才學的。
經過一年的摸索,觀喜堂由原本經營壽山石、古玉、水晶等雜項逐漸走向古玉專賣,性格嚴謹、思維細密的林子權提起這段過程,說到他對古玉市埸的危機意識頗有感觸:進貨必須要看個人練就的功力與運氣,因為仿造品很多,有的時候會有看走眼的情形,買到仿品只好認賠。
皮楚榮補充道:“我們一開始就定位在高端,從不賣假的工藝品耠客人”。也由于高古玉一次比一次少,成本一次比一次高,觀喜堂在十年前轉而將主力放在明清白玉件。明清白玉的雕工好、貨色多,觀喜堂也慢慢累積了喜歡白玉的客人??墒敲髑灏子褡龀鲂牡煤笥职l現,漂亮的明清白玉又少了,為求永繼經營,林子權無時不刻在思考轉型的方向。
回顧過往,皮楚榮感性的說:“也許當初我們覺得走了冤枉路,現在想想其實都是必須的經歷,我們也很感謝一路走來,不少貴人相助,而和我們合作過的人在他們的專業領域里都有不錯的成績。有些事件的發生確實就像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讓觀喜堂轉型成功并逐步提升至藝術的殿堂里。”
有一次一位老客戶向觀喜堂訂做一批八卦玉牌,妙的是對方要求要用和田玉來做,林子權托常跑上海的香港朋友找人做,貨到時兩人臉都綠了,因為那批玉牌的雕工當在太差了,雖然皮楚榮用巧妙的中國結彌補過去,卻也種下林子權想自己到大陸開玉雕廠的想法。
1994年初,剛好一位臺灣朋友請他到上海看玉市的狀況,趁這個機會林子權到處打聽玉雕廠的情形,這時便認識了現在玉雕界頗負盛名的玉雕大師劉宗榮。
當時的劉忠榮在上海玉雕業還沒做出自己的風格,雕刻的作品以水晶為主。林子權笑著說:“走天然水晶雕刻這條路,我們是從最高檔下手,采用大塊的巴西一極水晶原礦,將雜質去掉來做刻工,每一件作品要求絕對的純凈,這樣不惜工本根本沒有考慮到培養基本顧客群與市埸需求,作品雖然人人叫好,但本厚價高,終于不敵現實的處境??墒且惨驗橛兴н@樣的經驗,我們從高極水晶工藝轉向玉雕工藝時,更為謹慎、要求也更高。譬如打磨的部份不太滿意,我們會去找更好的打磨工具供應給玉雕師傅?!?BR>
陪玉雕師傅一起成長
就這樣,觀喜堂自然而然的走入專業和田白玉玉雕作品經營的領域,從題材的送取、美學方向的定位,觀喜堂和合作的玉雕師之間產生共榮的關系,林子權和皮楚榮不諱言的表示,許多現在獨擋一面的玉雕師傅都曾經并繼續和觀喜堂合作,他們風格的轉變與成長歷程與觀喜堂都有密切的關系,包括劉忠榮、包括于涇。
作為一個并不懂玉雕具體制作與技藝的商人,林子權在與上海玉雕界幾位大師合作中,按照自己對玉器藝術的理解“取乎其上”,參與到每一件玉雕藝術品的設計之中,漸漸形成了獨特的審美理念,從而把自己與一般商人僅僅經營玉器的銷售拉開了距離。
林子權說:“很高興陪著玉雕師傅一起成長,所以,即使觀喜堂出品的玉雕并不落款,我們的人還是很清楚這些玉雕師傅每年風格轉變的軌跡,他們往往一眼就可以看出這件作品是誰做的。
剛開始,觀喜堂先向上海的玉雕廠拿作品,發現該項作品造型不錯、題材也好的便繼續下訂,但林子權發現每次作品的成績并不穩定,而不好的雕工總是讓他不舒服,便興起培養固定合作的玉雕師的念頭。
限于當時的資金并不充裕,林子泉便先買較小的材料慢慢找人做,一開始要找的師傅就鎖定科班出身、由玉雕廠出來的人。但玉雕師的傳承經驗都是依循傳統的題材與做法來雕刻,他們即便有很棒的雕工,雕刻出來的作品仍然無法脫離窠臼,尤其市埸上的仿古之風非常興盛,對他們來說,仿高古、仿乾隆工才能顯出自己的功力,才有市場價值,當林子權要求要創作現代的東西時,他們甚至懷疑不會有人要的,用上好的和田子玉來做更是浪費材料。
1997年,林子權到玉龍喀什河的和田礦區參訪,往后每年都會到原產地一至二次,對于和田子玉的品質與玉料的來源掌控越來越得心應手。
林子權分享買原石的經驗:“維族人固定會投宿在上海的天山賓館,有興趣買原石的人通常都會到那家旅館看,但我認為光聽別人的一面之辭并不踏實,干脆直接到礦區,長期接觸好的材料并且只買上好的等級,這樣自然就會有好的買家與我們接觸了?!?BR>
提到和田子玉,林子權認為,無論現在市場上俄料、青海料或其它玉石的量有多少,學者與專家仍將它們排除在外,主要是和田玉有文化的根基,而且唯有子玉可符合所有德行的贊譽。和田子玉理所當然屬正宗。
林子權提到觀喜堂的做事原則強調,只要我能夠做到最好、最完美的方式,我們就會盡一切力量去做。因此,掌握了材料接著就是如何將作品做到最完美的呈現。
林子權閱讀大量各類型的美學、美術書籍,用最新的觀點去說服、去激發玉雕師的創作靈感與風格,希望能藉由探討興新的思考模式去激撞出不同的火花,做出符合當代精神的玉雕作品。
在師傅的創作遇到瓶頸時,林子權甚至曾找藝術大學的教授來畫設計圖,希望能為玉雕注入新的刺激,后來雖受限于玉材本身條件而沒有合作成功,但多少也開啟了新的視野,為了讓作品的展示有更棒的呈現,觀喜堂目前也嘗試與銅雕師傅合作為玉器設計托架、展示座。就這樣,一件、兩件的小件作品出來,不斷受到許多客人的喜愛與贊譽,直接的鼓勵與支持也讓玉雕師傅慢慢嘗試、改變,突破傳統一制的雕刻方式,勇于做當代的玉雕師了。
白玉文化復興時期
付出近20年的青春年華,林子權與觀喜堂始終堅持以探索中華玉文化在新時期的傳承與發展為己任,致力于對玉文化內涵和真義的不斷深入挖掘。在兩岸玉文化交流中,觀喜堂與玉雕大師精誠合作,漸而成為國內最專業的玉雕制作團隊之一。
“觀喜堂出品的作品一般是不落作者款的,就像我們對子玉的認識方式一樣,我們不告訴客人太多的形容詞,重要的是客人自己的親身體驗、親自來看”。
已經對材料、對雕工、對玉雕作品內化在血液中的林子權表示,說子玉的顏色要白、白里透紅,其實這都是個人的感受,名詞并無法準確地描述當時外在環境的光線與個人感受的標準,質地才是根本,好的玉質、好的作品,觀賞者自然會產生投緣、愉悅的情緒。當然,觀喜堂出品的玉器前提之下是已經經過林子權的層層把關了,草圖或成品交到他的手上,請玉雕大師們再修改、潤飾是常有的事,而這些玉雕師傅也都信任林子權的眼光。
“這是白玉文化的復興時期”林子權堅定地說:“現在是接觸最佳玉材——和田子玉最好的時候。又是誰說現代工比不上老工?現代的工具改良了傳統器具的缺點,現代有更多哲學、美學思想的題材可選擇,子料在好的開采技術與交通條件下,更有機會呈現世人眼前,結合子料的獨特性與深度的雕工,每件作品都有獨特靈魂,都是獨一無二的,現在不做不是太可惜了這些美石嗎?而仿古仿得再好也突破不了過去的成就?!?BR>
“其實沒有客人主動要求我們推出現代作品的玉器,是我們自己想要做的,觀喜堂想做的不僅是創造市埸、領導市場,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現在做的是明天的古董,做得不好是‘古玩’,做得好就是時代代表性的‘精品’,我們選擇做好、更好!”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上一篇:《玉界》第七期上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