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所說的玉牌,其形制一般沿用自明清時期的玉牌,清時,玉牌又稱“別子”,大多是別在腰間的。但事實上,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時期便已出現了玉牌。
擺件是玉雕品類中一個重要的分支,從事擺件雕刻的人員占有一定比重。但就在目前的市場來看,似乎掛件和飾品相對較為走俏,擺件市場也面臨了一些尷尬。
說到和田玉中的精品,大凡對和田玉有所了解的玉友都會立即聯想到“子料”。子料又被稱為籽玉、籽料等,它是原生玉礦經風化崩落,再被雨水、河流沖刷、搬運至河中,經由河水長年滾磨、風化、磨蝕而形成的水生玉礦。
很多時候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說法,“現在和田玉已經挖完了,這些貨都是前幾年進的,再不買就沒了?!庇只蛘呗牭接腥苏f,和田玉多的是,幾百年都挖不完……那么和田玉的產量到底有多少,和田玉資源少,會枯竭嗎?
最近十幾年,收藏之風可謂大行于世,見面說收藏,聚會談文玩之事更是屢見不鮮。由于收藏風來的太急、太快,市場魚目混珠、泥沙俱下的情況一度非常嚴重,導致很多初入收藏的藏友都“吃了藥”。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
一旦說到玉雕作品中的神明,多數人都會第一時間想到佛教的觀音、佛像;道教的福祿壽三星等神明。說白了,國人求神拜佛,圖的無非是生活安逸、錢財就手,求得也大多是長命百歲、子孫滿堂。
要和收藏保持距離,最佳的距離就是“一碗湯的距離”。就像燉個雞湯,近了太燙,遠了太涼。當然,“一碗湯的距離”指的并非是空間距離而是心理距離。
中國的古代玉雕技法一貫奉行“重韻重意不重形”之說,常會利用夸張乃至變形的手法來強調作品的神韻,以突出作品的個體特征,使其更富藝術感染力。
金秋時節,正是碩果滿枝之時,這樣的豐收景象,玉雕師們自然不會錯過。今天,小編要推介給大家欣賞的,就是幾件暗寓豐收之意的瓜果作品。
七璜聯珠組玉佩當為虢國國君所有,由七件大小遞增的玉璜由上到下,由小到大依次遞增,各璜之間以左右對稱的雙排兩行瑪瑙與琉璃串珠連綴而成。
組佩又名“雜佩”、“佩玉”,專指周秦之際盛行的由多件玉器串聯組成的懸于身上的佩飾玉,是國君或高級貴族區別貴賤、等級的標志和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