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玉雕界,姜文斌被大家“怪才”,自80年代初開始進入玉雕行業以來,他已經在這一領域奮斗了30多年。他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換來了今天的累累碩果。
姜文斌是一個功底深厚、思路敏捷、涉獵廣泛、技藝全面的玉雕大師,不管是和田玉、岫巖玉是翡翠,他都得心應手。
他說,玉是幾億年才形成的靈物,我們要本著對長者的尊重和孝敬的態度,與玉做一場心靈的對話,才能真正把玉的美、獨特性、珍貴性充分地體現出來,也才能夠讓世人感悟和欣賞到玉器的藝術魅力,這也就是做玉人的德行所在。
與玉結緣
出身于1963年的姜文斌在家里排行第四,從三四歲起,小文斌就與眾不同。人家都愛玩具,他愛畫筆;人家愛玩打仗,他愛聽京劇。四五歲的小孩,見啥畫啥,畫啥像啥。墻壁、柜子、床頭、煙筒,凡是能畫的地方,都發表有“作品”?;⒈芎?,花鳥蟲魚,山水草木,應有盡有。
姜文斌的姥爺生前酷愛玉器,既收藏,也買賣,以此為生,造詣頗深。小時候,母親常領小文斌逛琉璃廠藝術街,給他講姥爺如何慧眼識寶。碰巧,她上班的地方就在北京玉器廠門旁,于是特意帶小文斌去玉器廠玩。見兒子愛在玉器廠石料堆里戲耍,母親就激勵他:“你要是有志氣,長大了就做藝術家,去玉器廠工作?!?BR>
1979年,姜文斌初中畢業,盡管有不少選擇,他仍毫不猶豫報考北京玉器廠技校,并以優異的成績過關,成為北京玉器廠技校首屆學生,專業就是玉雕。
一位玉雕廠的老師傅曾對姜文斌說過這樣一段話:有能無耐,終究失敗;有耐無能,必定成功;能耐俱佳,就了不起。
然而,一個“耐”字,說來簡單,做起來卻很不容易。
初練磨玉,割手是常事。旋轉的鉈片傷手,“活兒”也傷手。遇上“亮碴子活”,像芙蓉石、紫晶石之類,外皮如碎玻璃,尤其要留神,一不小心,就滿手血口?!皞诓簧睿戳怂?,那也鉆心疼啊?!?/P>
十六七歲的人,剛從學校出來,整天坐著,重復固定動作,千遍萬遍,單調而辛苦。技校一起畢業的40多位同學,有不少人開始動搖,想辦法轉行。“但我沒有動搖,一方面我愛這行,另一方面家境困難,在玉器廠上班拿工資,能自食其力,我很珍惜?!?/P>
堅持終于換來了回報。上班的第一年,姜文斌的作品——岫玉雕《達摩渡江》一舉奪得青年玉雕作品競賽一等獎。這讓他看到了希望,也堅定了信心。
作為北京玉器廠技校玉雕設計專業的第一位大專畢業生,姜文斌具有了更多的繪畫理論與雕刻藝術素養,1987年至1998年擔任玉器廠設計師,姜文斌在玉器廠一步一步逐漸鍛煉并成長起來,30歲就獲得北京市工藝美術大師稱號,此后的五年時間里主持設計、制作了數十件玉器作品,并一次次引起轟動。
姜文斌坦言:“玉文化是同中華文明史一起延伸、流淌的,我做了玉人,這是一種緣分?!?BR>
下海創業
在上世紀90年代,全國玉雕行業發展處于低潮的窘迫境地時,作為北京二級工藝美術大師的姜文斌,在北京玉器廠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毅然挺身而出,組成封閉式試驗群體,集設計、制作、經營、管理于一體,憑著保護好玉文化的責任感,在傳統工藝與市場接軌中艱難挺進,創作出了一件件工藝精品,以不懈的努力得到了社會各界對玉文化的理解和支持。
1995年姜文斌在玉器廠的支持下,挑選了幾個有志于玉雕行業的年輕人組建起北京玉緣玉雕藝術有限責任公司。
沒有想打的是,公司剛成立,投資合伙人卻突然撤資了。姜文斌東挪西借湊了7萬多元先給員工發工資。這是姜文斌一生中最艱難的一段歲月。
“租的房子便宜,沒有暖氣,數九寒天,磨玉的水觸地即凍。大家穿著雨靴,晝夜趕工。腳凍得沒有知覺,實在受不了時,就往靴子上澆開水?!?/P>
終于,在要求的期限內,姜文斌帶領員工保質保量完成了第一筆完訂單,拿到了10萬元加工費的救命錢!
此后,局面漸漸打開,發展也一帆風順。眼看漸入佳境,沒想到又一厄運降臨。
“以前一直都是代人設計,來料加工,雖沒風險,但收入微薄。后來,我們就想自己買料,自產自銷?!?/P>
姜文斌與別人合伙,斥資百萬,買了塊翡翠,重一噸多。滿指望做個大件賣個好價,誰知一刀切開,里面盡是干石。雖說“神仙難斷寸玉”,但公司不多的積蓄都賠光了,還負了債。好幾年后,公司才恢復元氣?!澳菈K料也沒扔,十年來零敲碎打,出了不少小東西,勉強收回成本?!?/P>
“那時經驗不足,判斷失誤,現在就好多了?!苯谋笳f,他幫深圳新炎黃文化中心相中的一塊翡翠大料,以1000萬元購得,切開后,滿眼全綠,質地上乘,當時就有人開價2500萬元,懇請轉讓。
如今的玉緣玉雕藝術公司,早已聲名遠播,卻依舊維持20多人的規模。對此,姜文斌解釋說。“玉不可再生,用一塊,少一塊。我要求我們每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精品,20人足夠了?!?
為人,為玉,為商,于平凡處創神奇,這大概就是姜文斌吧。
點石成金
姜文斌說:“玉是幾億年才形成的靈物,我們要本著對長者的尊重和孝敬的態度,與玉做一場心靈的對話,才能真正把玉的美、獨特性、珍貴性充分地體現出來,也才能夠讓世人感悟和欣賞到玉器的藝術魅力,這也就是做玉人的德行所在?!?/P>
“我不少獲獎作品,都是用棄料創作的。”姜文斌認為,只有廢物的人,沒有廢料的玉。玉是自然界中最美的石頭,集天地之靈氣,歷億萬年生成,不可多得,不能再生。琢玉者首先要尊重玉、珍惜玉?,F在有一些工匠,什么流行就磨什么,而不考慮材料本身最適合做什么。這幾年,為獲取最大利潤,一些人將大塊玉料切碎出售,糟蹋了不少好料,令人痛心。
“人無完人,玉無完玉,是玉都有雜質。雜質去不盡,或去之可惜,就應設法利用,挖其臟,遮其裂,俏色巧作。用得好,瑕疵即轉化為精華。玉雕藝術的精髓就是因料而異,化腐朽為神奇?!彼X得,一件好作品,應如天然生成,看不出雕琢的痕跡,這才是玉藝的最高境界。
姜文斌的代表作——和田白玉《華夏雄風圖》就是化腐朽為神奇的佳作。
該件作品歷時三年完成,堪稱鴻篇巨制。作品高1.1米,重1.2噸,濃縮懸空寺、嘉峪關、龍門石窟等神州大地上的名勝古跡。玉是好玉,可惜干石、綹裂太多。姜文斌巧妙地將干石、綹裂處雕成石窟、石階、山路。整體造型協調統一,布局合理,創意超俗,設計絕妙,工藝精湛,大氣渾然,堪稱中國玉雕史上的精彩巨制。該作品于2005年被評為當代玉雕珍品。
姜文斌還曾主持設計制作巨型玉雕《炎黃之根》,料是翡翠,高1.3米,重900公斤。千里黃河奔流而下,萬里長城蜿蜒而上,祈年殿、趙州橋、大小雁塔等民族文化瑰寶點綴其間。玉雕藝術、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在這件作品里實現了完美的融合。姜文斌說,既彰顯材質的天然之美,又賦予其人文內涵,弘揚民族文化,是玉雕藝人的責任。
這幾年,姜文斌連續創作了《華夏雄風圖》、《炎黃之根》、《群仙祝壽》、《人初》、《金玉騰飛龍》、《烏江淚》、《錢塘江的傳說》、《龜鶴同壽》、《唐詩山行》等作品。單從標題就能看出姜文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他說:“中華五千年文明,是我不竭的靈感之源?!?/P>
做為一名玉器行業的職業玉人,姜文斌很重視做玉和做人的品德,對于自己的作品甚至是徒弟們的作品都是精益求精,從不讓不合格的作品流入到社會上。姜文斌說,玉雕作品的構思,應從料入手,認真分析和研究手中的玉料,每一塊料都是無法復制、不可再生的。應該懷著慎重,甚至是珍重的心情對待手中的玉。
如今,姜文斌正帶領著他的團隊在玉雕領域不斷前行,我們也期待著他再創造出更多的精品,使我們能領略到玉石天然的、不可復制的獨特美……
《華夏雄風圖》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上一篇:玉雕作品的鑒賞與評價心得(一)
下一篇:玉:石頭到玉器再到文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