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揚州玉雕界,有一批銳意進取的年輕人,他們有著堅定的目標,也不乏勇于探索的精神。經過多年的歷練,他們對自身存在的優勢和不足都看得很清楚,并在實踐中不斷加以完善和提高,以期樹立起鮮明的個人創作風格,贏得市場的認可。
今年34歲的朱逸坤也在朝這個方向努力著。
不善言談的他性格溫和,做事低調。但從他的只言片語中,你可以感受到,他是一個有想法的年輕人。
一位玉雕大師曾說,玉雕創作不怕資歷淺,就怕沒想法。
從水晶轉而攻玉雕,朱逸坤的轉型之走路得比較順暢,但他并沒有沾沾自喜,而是不斷嘗試和改變著。因為他明白,玉雕最終體現的還是創意和構思,是玉雕師的智慧……
由水晶轉攻白玉
揚州玉器學校是揚州玉雕人才的“搖籃”,經過一段時期的學習,學生們大多會被分配到揚州玉器廠工作。在玉器廠,他們會在大師們的悉心指導下,加深對玉雕的理解,并在實踐中掌握工藝技能,為今后的發展打下根基。
如今,從這里走出去的學生已成為揚州玉雕的中堅力量。朱逸坤也是其中之一。
1993年,朱逸坤從揚州玉器學校畢業,隨后進入揚州玉器廠,走上了玉雕的工作崗位,主要從事花鳥、雜件、仿真動物等玉雕產品的制作。1995年,由于工作出色,他被廠里公派到深圳深造,專攻翡翠小件的制作。1996年,他在東莞與臺灣同行進行了一年的技術交流。經過兩年的學習,他學到了新的玉雕技法——花件工。1997年,他回到廠里,一邊虛心向大師們學習,一邊自我鉆研提高。
“此時,我已具備了扎實的雕琢基本功和一定的藝術素質,在產品制作上能夠認真揣摩大師們的設計意圖,將理論知識運用在玉雕產品設計制作中,制作的一些產品得到了領導的贊譽和同事的認可,為我今后的創作打下了一定基礎?!?BR>
1999年,朱逸坤離開了玉雕廠。他不等不靠,利用在玉器廠所學到的一技之長,開始從事水晶制作,一做就是6年。其中,作品《龍騰四?!?、《路路高升》等俏色擺件在業內獲得了一定的口碑。
2006年,經過認真考慮,朱逸坤決定轉型從事白玉的設計制作。此時的和田玉市場已經一片紅火,競爭也非常激烈。作為一名后來者,要想在短期內獲得市場認可,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之事。擺在朱逸坤面前的是一條并不平坦的道路。
他清醒地認識到,如果要在白玉領域有所成績,必須另辟蹊徑。
“年輕既是劣勢,也是優勢。優勢是能夠突破傳統的束縛,嘗試做自己想做的題材和作品。即使失敗了也可以重新再來。”
獨辟蹊徑 以“巧”取勝
近幾年,掛件、手把件由于可以把玩,又具有一定的觀賞性,因此受到市場的青睞。經過對市場的分析,朱逸坤決定將此作為主攻方向。
在創作中,他把俏色運用于創意和設計中,并貫穿于整個環節,注意發揮材質的特點,通過巧妙的構思和精雕細琢的工藝,賦予作品強烈的視覺表現力。這種以“巧”取勝的思路讓他的作品更具特色。
“玉料豐富的顏色和玉質為巧用俏色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也使玉雕作品更加生動逼真、栩栩如生,給人以美的享受。一件俏色作品的問世,不僅要有好的材料,有識別好料的慧眼,而且還需要玉雕師有巧妙運用玉材的智慧和獨具特色的創新。因此,俏色最關鍵的問題是構思。構思是一項創造性的勞動,是玉雕師心靈與技巧的結晶?!?BR>
2007年,朱逸坤的作品《霸王出世》在“老鳳祥杯”中國首飾設計制作電視大獎賽中獲得設計制作獎,這就是一件俏色運用獨到的作品。
“2005年,我在雜志上看到了一篇有關暴龍的報導,看了以后,我就被恐龍文化所吸引。一年后,機緣巧合,我遇到了一塊新疆和田的青花料,非常適合做恐龍。懷著對這種史前巨獸的癡迷和熱情,我開始了創作。霸王龍作為有史以來最強大的肉食動物,它的霸氣與和田玉的內斂有所沖突,如何在二者之間找到平衡點,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很久。在設計上,我采用了才出殼的小霸王龍為主題,因為世間剛出生的生命是最惹人喜愛的。它的可愛與恐龍的霸氣正好可以達到一個平衡點,而青花料的色彩變化也豐富了產品的俏色處理?!?BR>
朱逸坤坦言,由于作品的題材過于創新,沒有現成的作品可以借鑒,同行對此都不大理解,他也產生過放棄的念頭。但是,不輕易服輸的念頭讓他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
作品一經問世,就得到了大家的好評。作品充分利用材質自身的特點,將霸王龍的神態刻畫得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呼之欲出,給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題材和表現手法的創新也得到了業內的認可。
無論是俏色的運用,還是題材的拓展,在創作中,朱逸坤一直堅持因材施藝的原則。2008年,他設計制作的《筍壺》在“百花玉緣杯”評比中獲得銅獎。這作品以竹筍為主體,充分表現出竹筍蒸蒸日上、春意盎然的形態。
“作品原料是一塊白色和田子玉,上面布滿了十幾處大小小不一的石釘,根據玉石的質地,我判斷石釘進入的深度不多。后期的探查與我的判斷一致,只是有一處的石釘鉆了進去,為此,我將深的石釘通過掏膛的手法掏掉,又根據材料的形狀,在適合的地方找到了鏈條和壺蓋,運用點、線、面等造型手段,加以適當的俏色處理,完成了作品創作。”
成績是最好的證明。這兩年,朱逸坤的作品在國內玉雕評比中,均有所斬獲,這也堅定了他在玉雕這條道路上繼續走下去的信心。
堅定創新的腳步
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成材。是人創造了美玉,玉只有經過人們鬼斧神玉的雕琢,才雕琢出了包含民族心血、智慧和毅力的玉器,這樣精美的玉器才有無限的魅力和珍貴的歷史藝術價值。
經過多年的摸索和實踐,朱逸坤對玉的理解也在逐步提高。作品雖然還沒有形成鮮明的個人風格,但已經展露出了可喜的上升勢頭。一位業內人士評價說,假以時日,他還會有更大的進步。
朱逸坤認為,只要用心去做,出來的作品應該都會得到市場的認可?!艾F在,工藝已經上來了,大家拼的是創意和設計。所以,這給我們這一輩年輕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為我來說,現在要做的是注意平時的積累,靜下心來做一些有價值的產品。好的原料越來越少了,我們要通過自己的精心雕琢,把每塊玉的美表現出來,這樣才能對得原料,對得起前輩的培養。”
為了不斷實踐,朱逸坤平時會買一些不太好的原料,嘗試做一些創新題材的作品。雖然有成功也有失敗,但都是心血的凝聚。
“創意的價值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實現的,它需要經驗的積累,也需要時間的積淀。每一件玉雕作品無論大小都有其獨特之處,它融合了玉料特性與制作者的理念,玉器是藝術與自然的結合,是獨一無二的。不管前面荊棘還是坦途,我都會一如反顧地走下去……”
獲獎作品:
2008年,作品《手把江山》在“中國玉石器百花獎”中獲銅獎,在“百花玉緣杯”評比中獲優秀作品獎;《白菜》在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大展中獲銅獎。
2009年,作品《白菜》在“百花玉緣杯”評比中獲銅獲。
白菜
《手把江山》
《筍壺》
《體素含香》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下一篇:白玉-祝福平安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