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揚州市灣頭鎮,集中了上百家私營玉雕廠和個體加工作坊,他們生產的玉雕產品品種齊全,暢銷全國,成為揚州主要的玉器集散地和生產制作中心。
在灣頭眾多的個體作坊中,由陳義才和陳大軍父子經營的華采堂以爐瓶器皿見長,門臉雖然不大,但名氣卻叫得很響,其制作的器皿在揚州以及全國的玉雕評選中屢有斬獲,深受藏家青睞。
華采堂的掌門人陳義才今年已經有67歲了,他既有在國營玉器廠長期工作的經驗,也有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摸爬滾打的豐富閱歷,依靠純熟的技藝、精致的產品以及靈活的經營策略,華采堂的發展順風順水,漸入佳境。
如今,華采堂的事業已經在陳義才的兒子陳大軍手里得以繼承和發展,在父子二人的密切配合和協力經營下,華采堂展現出更為廣闊的創作空間和強勁的上升勢頭……
華麗轉變 收獲碩果
1956年以前,揚州的玉器生產以手工作坊為主,技藝的傳承也以“師傅帶徒弟”和“子承父業”的方式為主。玉器藝人主要分布在揚州城區周邊的邗江、杭集、灣頭等鄉鎮?! ≡?956年搞公私合營之后,成立了揚州玉器廠,揚州玉雕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
改革開放以后,揚州的許多國營玉雕廠由于不適應經濟體制的轉型,處境艱難,由大變小、由盛轉衰,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與此同時,私營玉雕廠和個體加工作坊應運而生,蒸蒸日上。
邗江玉器廠于1960年成立,陳義才是廠里的工程師,擅長仿古器皿的制作,三十多歲就被評為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80年代,他創作的作品在全國級評選中屢獲大獎,作為技術主管,在他的精心管理下,玉器廠總能生產出適銷對路的產品,為廠里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進入90年代,邗江玉器廠已經名存實亡。工人工資待遇低,產品銷售不暢,人員流失嚴重?!捌鋵?,那時真正的技術力量在民間。作為國營性質的企業,面對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已經沒有多少優勢可言了?!?/div>
隨著邗江玉器廠的倒閉,陳義才和很多人一樣,開起了家庭作坊——華采堂。
受家庭環境的熏陶,陳義才的兒子陳大軍對玉雕也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1992年,他開始跟隨父親學習玉雕。在父親手把手的傳授下,他從最基礎的出坯學起,苦學了四年,并逐漸掌握了器皿制作的技能,打下扎實的根基。
如今,陳義才的年紀大了,兒子陳大軍義不容辭地承擔起了大部分的重擔。從開料、設計到制作,經過多年的磨練,他已能夠獨當一面,制作的爐瓶器皿造型講究、線條流暢、雕琢精致,別具一格,尤其是薄胎技藝,更是令人叫絕。
對于陳大軍的進步,父親陳義才感到十分寬慰。手藝由兒子繼承,并在兒子的手里得以發揚,這對他來說是再好不過的結果。
進入21世紀,伴隨著玉器市場進入繁榮期,父子倆苦心經營的華菜堂也收獲了累累碩果,產品在歷年的“天工獎”評選中屢獲佳績,暢銷全國,客戶遍及北京、新疆、上海等地。
以巧取勝 求新求變
華采堂以爐瓶器皿見長,他們制作的器皿仿古味道很濃,深受藏家的青睞。業內人士說,他們制作的爐瓶料型完整、干凈,很顯工藝,尤其是薄胎瓶,在保有傳統風韻的基礎上,又有創新,在揚州很少見。
“薄胎瓶的制作難度很大,對原料的要求很高,需要長期的積累。這是一個欣賞、學習、借鑒的過程,看似簡單,要求的內在工藝卻很高?!?/div>
華采堂的玉器以中檔原料為主,尤以碧玉作品較多。為何不選擇高檔的原料呢?陳義才道出了其中的原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