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近年來,白玉身價大漲,名家的玉雕作品也成為收藏家、投資客們關注的焦點。
上海玉雕大師吳德升是玉雕界公認的頂尖大家,一直以來以人物和立體件見長,近年來,他的作品更是注重創新與探索。一塊塊美玉在他的雕琢下,有了時代的脈搏。
一次偶然的機會,經過朋友的介紹,我應邀來到吳大師的公司,終于和他有了面對面的交流……
多年苦學打下扎實功底
那是一棟座落在上海梅隴地區6層的標準廠房,吳大師的公司就在頂層。走進他的辦公室,一股中國傳統文化的氣息撲面而來。除了文房四寶、太師椅、墻上的字畫,最妙的是房里套“房”——那會客品茗的地方儼然是一間鄉村茅草屋,蓬草、棕絲、竹椅、板凳躍入眼簾,似乎顯示主人的質樸自然處世觀和不同凡響的審美情趣。
寒暄之后,吳大師捧出三件玉器和一疊照片,同時抱歉地說:“對不起,作品都留不住,我身邊只有這幾件參評國家級大獎的作品,其它的就只能看照片了?!苯又?,他給我說起一件件作品的創作 “故事”以及它們現在的去向。
看了這三件參評作品和那些照片,我不由得贊嘆——那芙蓉出水的貴妃、寒江獨釣的漁翁、蓄勢待發的駿馬、神定氣閑的羅漢、情感依依的“雙驕”、振翅耍威的蟋蟀、游戲人間的濟公,還有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李白和僥幸逃出篾籠的蟈蟈等,真是美輪美奐,鬼斧神工。尤其是不拘一格的創作思路,巧奪天工的造型能力,恰到好處的藝術夸張,確實獨具風格,叫人折服。難怪他受到業內如此熱烈的推崇,被稱為“開派”的人,而社會上眾多藏家以能夠收藏吳德升的作品為榮耀。
吳德升在玉雕領域取得如此高的藝術成就,他的從藝經歷、對玉雕藝術的理解以及藝術風格的形成等,自然是我所關心的問題。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上海輕工系統為了解決工藝美術領域后繼乏人的問題,下決心培養一批傳統工藝美術的接班人。于是從中心城區各知名小學選拔了一批學習成績好、動手能力強、有繪畫天賦的學生到上海玉雕廠辦的學校接受專門培養。吳德升有幸成為其中的一員。
他同眾多學生一起在學校接受嚴格正規的學習、培訓,從學習素描開始,進而學粉彩、水墨、油畫。日久天長,打下了扎實的美術基礎,為日后玉雕藝術的長足進步和不斷地實踐探索創造了條件。吳大師說,那時候條件差,但學生都沒有嬌氣,都很刻苦、努力,全身心地撲在學習上,真是嘗盡酸甜苦辣,取得成績和進步。
然而,在掌握玉雕藝術上真正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還是在改革開放之后。吳大師說,改革的春風,市場經濟的大潮把一批不愿在舊體制下吃大鍋飯的有志青年推向了社會,而他也就成了最早的一批“弄潮兒”,勇敢地接受市場的挑戰。藝術市場、社會大眾的評判和選擇,成了吳德升玉雕藝術飛躍發展、日臻成熟并且逐漸形成“吳派”風格的強勁動力。
回想這一段歷程,吳大師不無感慨地說,“如果當初沒有毅然決然邁向社會的‘第一步’,沒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跌打滾爬,沒有付出艱苦的努力和孜孜不倦的探索,我不會有今天,我的許多優秀的同仁們也和我一樣,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績??梢哉f,市場是引領我們成長發展的又一位‘老師’”。
賦予作品鮮活的生命力
吳德升本人并不善于表達,但是他卻通過他的作品將他對美的詮釋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傳統與現代的矛盾糾葛中,他在努力的創新,在展示玉器藝術生命力以及捕捉年輕人的審美需求方面,他有著大膽的突破。一方面他的傳統題材的作品,如“十八羅漢”、“濟公”、“妙趣橫生”等技藝純熟,無可挑剔;另一方面他又借鑒西方雕塑中的夸張和立體感強的特色,將其融合進玉雕之中,創作出藝術人體這樣一種全新的題材?!拔鞣降袼艿男问胶苊?,但若照搬到玉雕上,就會顯得生硬?!庇谑?,吳德升刻刀下的女子,便有了柳眉鳳眼,上身略微偏長,臀部稍加夸張,腿步豐腴,纖足盈盈,透著濃濃的東方氣息。
交談中,話題引伸到關于中西雕刻藝術風格異同問題上來。他解釋說,中西雕刻藝術就其風格而言的確有較大差別,與繪畫一樣,一個強調寫實,一個強調意蘊。但是兩者之間又有共同點,比如,無論是平面的還是立體的藝術表現,無論是處理塊面還是處理線條,作為藝術家都必須用藝術手法處理陰陽、虛實、正反等矛盾關系,這樣才張弛有度,疏密有致,形成美。
他指著那兩件送評的《羅漢》和《貴妃》說:“線條不是越多越好,塊面也不是越密越好,多少要恰到好處,才有空間立體感?!?BR>
我邊聽邊尋思,一個觀點油然而生——過去封建時代從事手工藝術的人都被稱為“工匠”,那是為什么?那是因為當時的手工藝術者都“作而不述”,沒有創作的理念和思想,盡按設計者的設計依樣畫瓢。而今完全不同了,象吳大師那樣一批人,他們受過嚴格正規的學習培訓,有深厚的美術功底,又有豐富的藝術實踐和創作經歷,有思想、有理論、有實踐、有經驗,市場經濟的大潮推著他們不斷地進行藝術探索和創新,不斷地催生著值得傳世的經典作品。他們是真正的藝術家,而吳德升是其中的佼佼者,是在玉雕界引領潮流、開啟風氣的藝術家。
談到藝術創作的經驗,吳德升大師謙虛地說,最重要的體會就是要把每一件作品都看成是一件獨一無二的藝術品,而不是可以不斷復制的工藝品,精益求精,精雕細刻,賦予作品各不相同的藝術表現,賦予它鮮活的生命?!耙虼宋覍γ恳患髌范肌眯摹瘎撟?,盡管很累,但作品終究表現了我的感悟、理念和思想”。
經他這么一說,我注意到,我所看到的照片以及過去歷次玉展中,他的作品的確沒有一件是一樣的。他補充說,即便是同樣的題材,比如同樣是《仕女》,可以表現為“苗條美”,也可以表現為“豐腴美”;同樣是《羅漢》,可以是“慈眉善目”,也可以是“齜牙咧嘴”,一切盡在變化中。
繼承傳統 勇于創新
無論是傳統題材,還是現代題材,吳德升認為,最重要的是視覺美感?!坝竦裨O計的思維,有時要擺脫客觀的自然物象,去尋找線條,組成立體效果和塊面。一件成熟的藝術作品,你會從中享受到形的美感,動勢的節奏,線的意境,面的空間。使你的視覺感受,想象空間再次升華?!?BR>
對于一件玉雕作品的價值如何判斷,吳德升認為要看四點:第一,題材是否具有民族性和時代性;第二,作品造型是否與所用的原料合拍;第三,工藝水品,即雕刻手法是否有個性;第四,所用的材料品質優劣。
一件好的玉雕作品,不但要料好,設計更要好,正如吳德升所說:“中國的傳統工藝講究疏密關系,陽剛和陰柔的結合,線條的自然和流暢,猶如人的呼吸順暢。要繼承傳統,更要有自我的獨創藝術,力求擺脫平庸,追求新奇?!?BR>
他認為,從事玉雕一定要因材施“巧”,也就是說要把握材料的特點來進行設計制作。其實,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但是人們往往注意巧用材料的皮色和形狀,卻忽視了材質本身?!白鳇S玉、碧玉、墨玉與做白玉沒有什么區別,甚至做翡翠、做瑪瑙、做水晶與做玉料沒有什么不一樣,這樣不加區別的進行藝術處理,自然不會有好的藝術效果。因此要因材施‘巧’,巧思巧用材料,以達到讓各種材料都能產生最佳的藝術表現力的目的?!?BR>
吳大師用生動的比喻闡明了玉雕創作要切入人的靈魂的觀點:“自古以來,琢玉人的創作就在像在做夢。多少佳作,就像一首首無聲的詩,一個個神秘的夢。只有把藝術的創作與生命結合在一起,琢玉技藝才會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BR>
一位玉雕大師的養成,需要經過多少玉材的耗損?多少前輩貴人的提攜?還有他個人付出的黃金歲月?成本無法計量。但若這份文化精神的潛移默化將一份生存所必須的職業,演變為一條追求藝術創造與生活結合的道路,心里止不住對藝術生命的熱愛,相信藝術給他的回報也將是無比豐厚的……
吳德升簡介:
1978年被選入上海玉石雕刻廠工作
1993年成立吳德升琢玉工作室
2003年成立戴家祥德升玉雕藝術工作室
2004年被評為全國玉石雕刻藝術大師
2006年被評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抽象人體
十八羅漢
絕代雙驕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
上一篇:新疆白玉的優劣鑒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