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姑蘇之地琢玉技藝精湛,能工巧匠輩出,以“空、飄、細”的藝術特色著名于全國。星移斗轉,如今這“吳中絕技”傳人依舊,玉器雕刻家蔣喜便是當今古城琢玉的“妙手”之一。
4月11日,蔣喜作品全國巡展來到了新疆。十天的展覽讓新疆玉友一睹大師風采,大家無不為大師精湛的技藝所折服。精美的玉鐲、栩栩如生的瑞獸、細膩精巧的龍鳳對牌……,看著這些精妙絕倫的玉雕佳作,玉器與觀者之間,似乎展開了一場心靈的對話。
作為蘇州玉雕技藝的領軍人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之一的蔣喜,雕琢的作品形神兼備,精美絕倫,被海內外許多玉器收藏家收藏。他在繼承蘇州傳統玉雕技藝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不愧是“蘇幫”玉雕的傳承者……
深研古法,自成一家.
1980年,蔣喜進入玉雕廠當起了學徒。玉的神秘通靈使他發生了濃厚的興趣,由愛產生了對工作的“癡”勁,他虛心向老師傅學習,刻苦鉆研技術。為他今后的玉雕生涯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80年代初,適逢上海外貿公司向蘇州玉雕廠定購大批立體的仿古外銷產品,其技術要求甚高,須保持原件風貌。蔣喜接受任務后,一絲不茍認真對待,使用游標卡,確保圖案尺寸不走樣;創造數種雕玉工具,適應古代玉雕的刀法和風格。外貿任務完成了,他的琢玉技藝也有了長足的進步。進廠未滿三年的他,成了同批進廠學徒中的技術尖子,為工廠創造了許多財富。
俗話說,功夫在詩外。為了更快地提高玉雕技藝,他的足跡遍布全國各地許多博物館、文物商店、古玩市場,從古玉的韻味中,從木雕、磚雕、牙雕的雕刻藝術中,他不斷借鑒學習。
刻苦鉆研,不斷學習是他的一種追求。他尤其喜歡觀摩出土的玉器。當他拿起一件古玉,總是愛不釋手,從里到外,從邊到角,從玉質到工藝,反復揣摩,任何微小之處都不放過。
在不斷的鉆研和學習中,他與許多專家、同行和玉器收藏愛好者交上了朋友。正是好學多問,加上扎實的玉雕基本功和對古玉的悟性,使他在擬古玉雕上能夠因料設計、因材施藝,匠心獨運。
如仿古件西漢雞心佩,他利用一卵形籽料,去雜質,留皮殼,將它設計成一游龍串過雞心狀圓孔,使作品流暢、飄逸。在外型凸出玉料處輔以“香草”等圖案,使之更完美。
如今他擅長的擬古作品不僅題材造型神似,所展現的古韻味十足,常常連研究的專家學者與收藏名家都難以分辨。
經過多年的艱辛努力,蔣喜在仿古玉雕方面收獲累累,尤其是對殷商、春秋戰國、兩漢等古代玉器,他都有很深的研究。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玉石分會秘書長奧巖認為,蔣喜將先古時期的玉文化元素加以繼承運用,融合當代審美觀念及設計理念,繼承創新,厚古薄今,從認知到純熟,從掌握到運用,創新出許多品高、意雅、趣足、古韻悠然的作品,深受消費者的青睞。
細微之處見真功
2003年,蔣喜創辦了美石坊玉雕工作室。他不僅對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而且對其工室藝人做的每件作品都要親自設計、過問。他總是耐心地聽取對方的意圖,然后逐一對每件作品的總體到關鍵每一條線、一個孔、一處拐角都嚴格審定。
他說,對一件玉雕作品應該小中見大,而對治玉的要求,卻應該是大中見小,要處理好每一個細節。
蔣喜愛玉、玩玉、藏玉、雕玉,因而得了“玉癡”雅號。走進他的“美石坊”書齋,仿佛走進古玉大觀園。他收藏的良渚文化和漢代的玉飾、玉墜、玉璜、玉璧等,令人大飽眼福,驚嘆不已。
各種玉器方面的報刊書籍琳瑯滿目,蔣喜說,只要有古玉方面的資料,哪怕書價再貴,或者難以買到,他都會想方設法搞到手。他沒有將它當作擺飾,而是如海綿吸水,不停地從中汲取營養。
談到傳承和創新,蔣喜認為,傳承不是模仿,不是追求形,而是要講究神,形似而神不似是最大的敗筆。而創新也絕不是形式上的不同,為了追求時髦。治玉首先要有扎實的功底,嫻熟的技藝,這是玉雕藝人的根本。在研究古人的藝術構思,工藝特征,技法運用的前提下,能從中悟出其真諦,達到一種新的境界,以至對每塊材料都能審其形,察其質,辨其色,會其意。
他認為,對于想要學玉雕的人,無論你的目的是什么,只要喜歡,你就一定可以做好。在此基礎上,要不斷提高自身審美能力和琢玉技藝,這樣才能不斷突破自我,更上一層樓。
蔣喜以自己的努力實踐以及對玉雕工作的熱忱,加上對傳統工藝的的深入細致的分析研究,把玉的鐘靈毓秀,體現在中國古文化的底蘊中,為中國傳統玉器藝術賦予了新的生命。
塑造更多喜聞樂見的作品
蘇州是我國玉雕發源地之一,距今五千多年的吳縣草鞋山、吳江梅堰古文化遺址的中下層,都發現經過琢磨的玉璜、玉琮、玉璧等良渚玉器,這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玉器。明清時,蘇州的雕玉業更成為全國同行業的翹楚,陸子岡等琢玉名家的精湛技藝在中國琢玉史上的聲名,當與冶煉史上的干將莫邪齊名。
談起蘇州玉雕的歷史,蔣喜講起來總能如數家珍。在他看來,歷史上琢玉藝人對自己的手藝有著近乎宗教虔誠般的敬業精神,他們將自己對社會、對生活的所感、所思、所悟全部傾注到自己的作品中。他們通過制作來愉悅感情,滿足審美的想象和精神上的追求,由此也給后人留下了極具文化內涵的藝術珍品。
蔣喜大師說,要使更多的玉雕作品盡善盡美,在當今市場經濟等多種條件的制約和影響下雖然很難,但現在也有有利條件。
“從我們這些熱衷于玉雕事業的藝人開始,用正確的藝術設計和技藝認真地琢磨——天賜之美玉,全身心地保護極其有限的山川之精英和凝聚著日月光輝的這一珍惜寶藏,舍棄流行做法的弊端,使其盡量超凡脫俗,使玉雕作品更具藝術性,哲理性和思想性。這就要求我們玉雕藝人不斷學習、刻苦鉆研。還要認真地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中西合璧。繼承古代優秀地藝術理論和技法,緊隨時代的脈搏,塑造出具有時代風格、為玉器愛好者喜聞樂見的玉雕作品。這就是我們所要的‘玉雕之路’?!?BR>
“我很樂于做個‘民間藝人’,在我的工作崗位上,為玉文化的研究下苦工,為保留中國傳統藝術盡一份力?!?BR>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作家的文章依靠筆,而蔣喜則用刀譜寫古韻。我們衷心祝愿蔣喜大師在玉雕藝術上不斷創新,把一曲曲美妙的古韻獻給人們!
蔣喜大師獲獎作品:
《瑞獸》、《天祿瑞獸》《如意吉祥薄胎爐》等分別榮獲“天工獎”銀獎;《四方靈瑞辟邪》、《珠聯璧合.龍鳳對牌》分別榮獲“2008年中國南京文化產業交易會.江蘇藝博杯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和銀獎;白玉雕刻《辟邪》獲2008年“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銀獎;白玉《望天吼》獲2008中國玉器百花獎(廣州)金獎。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