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來自《玉界》電子雜志 >> 點擊閱讀
在新疆玉雕界,馬進貴既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又是中國玉雕大師,被業界尊稱為“馬爺”。他將失傳多年的金銀錯工藝重新展現給世人,加快了新疆玉雕技藝的發展。作為行業的領軍人物,他的資歷、技藝、威信,在新疆玉雕界無人可及。
雖然已經年過60歲,但馬進貴仍然保持著旺盛的創作狀態,每天都要在個人工作室里創作六、七個小時,周末也不例外。創作之余,馬進貴的日程也是排得滿滿當當。出外講學、參加展會等社會活動也成了必不可少的工作內容,致力于新疆和田玉文化的傳播和推廣是業界對他的評價。
經過一番周折,終于在某個周日的中午和馬進貴座在了一起,聊他的創作,聊他對和田玉的感悟。些許花白的頭發和臉上的皺紋見證了他40多年藝術創作的道路,而從他洪亮、有力的話語中,你可以深切感受到一個執著于玉雕創作的藝人是如此深愛著和田玉,并為之付出了畢生心血……
嘔心瀝血 大器晚成
馬進貴信奉“天道酬勤”這四個字,而他的玉雕創作生涯也很好地印證了這點。
在業內,馬進貴以金銀錯工藝而著稱,目前,除他之外,中國還沒有另外一個人掌握這門復雜的工藝。
從70年代接觸金銀錯工藝,到完成第一件真正意義上的金銀錯玉雕作品,馬進貴共花了近30年時間。其間,他擔任了多年的新疆民族工藝廠廠長,進入20世紀80年代,他開辦了自己的玉器專賣店——玉沅珠寶,并廣泛參與了宣傳和推廣和田玉的社會活動。
回首往事,馬進貴坦言,如果不是有幸見到潘秉衡老藝人的作品,也許就不會走上金銀錯工藝的研究上來。
1970年,馬進貴被派往北京深造,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見到了潘秉衡的壓金絲玉器作品,并對玉器壓金絲工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見到潘秉衡大師的這件作品,我的第一感覺是獨特。它與一般的玉雕作品相比,顯得更為突出,雍容華貴、絢麗多彩。”
經過了解,馬進貴才知道,這種工藝已經失傳多年,而其繼承者潘秉衡老藝人年事已高,后繼無人。他暗暗下定決定,一定要掌握這門技藝。
由于具備了扎實的功底,半年時間后,他終于做出了第一件金銀錯作品。然而時運不濟,在講政治、抓生產的年代,費工、費料的金銀錯工藝并沒有得到領導的認可。一聲令下,他只得放下正在鉆研的技藝。
而這一放就到了2002年。
此時的和田玉市場已經不能與70年代相提并論,從事和田玉銷售的店面在烏魯木齊遍地開花,玉雕大師的作品更是受到藏家的青睞,一經問世,便被高價買走。
亂世藏金,盛世藏玉。當大家都在感嘆趕上了和田玉大發展的好時光時,馬進貴又揀起了擱置已久的金銀錯工藝。而這時,他已經55歲了。
對于此舉,馬進貴這樣回答:“從事了近40年的玉雕創作,我也應該給自己的創作明確定位了,也算是總結。而這時候我也能完全能靜下心來進行創作。”
金銀錯嵌寶石工藝制作難度極大,工藝要求極精,一道工序有誤,都不可能完成。為發掘和繼承金銀錯工藝,馬進貴可以說是嘔心瀝血。在先后做壞了三件作品后,第四件作品終于成功了。這讓馬進貴欣喜不已。
馬進貴付諸30年心血創作的金銀錯工藝注定將一鳴驚人。
2004年,在“天工杯”評選中,他的“白玉錯金嵌寶石西番壺”一亮相,便引起了轟動,并一舉摘得“銀獎”,有人發出感嘆:潘秉衡大師后繼有人了。
與潘秉衡大師以漢文化為主題創作的金銀錯玉雕作品相比,馬進貴的作品則以伊斯蘭文化為主,獨樹一幟。
他創作的“白玉嵌寶石西番壺”具有鮮明的西域文化特色,該壺器形采用了西域伊斯蘭文化的風格,并飾以伊斯蘭特色花紋圖案,嵌金絲、金片、寶石,把潔白的玉質、艷麗的寶石、燦爛的金絲、優美的器形、流暢的紋飾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使作品顯得格外端莊華貴,風格鮮明;“白玉薄胎嵌寶石瓜瓣壺”作品,更是集高難度技藝于一體的精品之作,作品不僅表現了小口大腹的薄胎加工技術,而且也表現了內堂分辨的加工技術,在薄胎之上又嵌入金絲、金片、寶石,使作品的加工難度達到無可附加的地步。
馬進貴說,自己是回族,在新疆長大,對伊斯蘭文化比較了解,在玉雕創作上,他并不想走別人的老路,而是要力爭創作出代表新疆獨特風格的作品,而伊斯蘭文化就是很好的載體?!吧阶邮悄戏焦に嚨膹婍?,我就是再努力,也不可能超越他們?!?br />
白玉薄胎錯金嵌寶石瓜棱執壺
博采眾長 身體力行
每件好的藝術作品都傾注著創作人員的勞動和汗水。玉雕作品也是如此。它以豐富多彩的題材、神奇巧奪的雕工、高貴典雅的氣質、博大的文化內涵反映了玉雕大師的聰明和智慧。
能夠在金銀錯工藝上取得突破,馬進貴認為,這與自己30多年積累的功底密不可分,但更重要的在于堅持,沒有放棄。“就拿開槽工藝來說,起碼要練半年時間,這樣紋飾才能做到家,如果沒有恒心和毅力,是堅持不下來的。”
作為國家級大師,馬進貴常常坐在雕臺前,他既把這種常態工作當作一種樂趣、一種責任,又把它作為了解玉器、進行雕刻研究的一種機會。他總是認真雕琢、記錄各種情況,思考一些問題,并進行歸納、總結。
他說,從事玉雕創作的人要博采眾長,除了對玉要有豐富的了解之外,還要對宗教、藝術、歷史、美學等方面的知識有所了解,要虛心好學,吸取各種養料。
“我開玉器店,不求別的,只想要有更多的賞玉的機會,跟懂玉愛玉的朋友談談玉?!?br />
馬進貴視學習為生命,在他的個人工作室,擺放著《伊斯蘭的幾何圖案》、《阿拉伯書法藝術》等書籍,這些書顯然都與玉雕創作不相關,但馬進貴卻說,這些都是進行金銀錯工藝研究必須要了解的。
業內人士認為,馬進貴善于在毛料上挖空心思,想出新穎的題材。但他還說:“玉再怎么變得迎合現代人的口味,也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如果缺了古韻,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這種博采眾長的包容心態,使得他的視野更加開闊,技藝也提高得更快。
他說,對于已經創作出的作品,沒有非常滿意的,在造型、紋飾、工藝上都留有或多或少的遺憾?!耙苍S這就是藝術吧,今天看也許完美的作品,再過一段時間審視,就會發現不足,而這也說明你的技藝在提高?!?br />
對于創新,馬進貴有著自己的理解。他認為,創新不是憑空臆想,誰也看不懂。它離不開藝術創作的規律,要體現藝術的特性。“創新是建立在傳統的繼承和發揚上,脫離了傳統也就失去了根基。”
現在,馬進貴每年最多只做4件金銀錯作品,他說,金銀錯工藝很花時間,著急也沒用,慢工才能出細活。如今,他創作的作品都已經成為藏家收藏的搶手貨。
在致力于創作的同時,馬進貴也在不遺余力地宣傳和推廣和田玉文化,作為新疆寶玉石協會的副會長,他充分利用個人的一切社會資源為協會辦事,組織開展了許多活動,他的足跡踏遍了北京、上海、廣州、杭州、廈門、溫州等地。他用自己的身體力行,為大家做出了表率,得到了業內人士的一致肯定。
馬進貴坦言,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會讓自己的店鋪經濟損失很大,但能夠讓更多人了解和田玉文化,把和田玉推向全國,付出也是值得的。
黑碧玉錯金嵌寶石西番壺
培養弟子 后繼有人
年過6旬的馬進貴如今還堅守在創作的一線,忙碌的工作已經在不經意間成為他的習慣。對于喜歡馬進貴作品以及收藏玉雕的人來說,最為關注的話題是金銀錯工藝是否有人繼承下去。對于這一點,馬進貴并不諱言。
“我現在帶的4個徒弟就在學習金銀錯工藝,有的已經學了5年了,功底不錯,只是造型能力差點。”
他說,這幾年主要的工作就是傳授技藝,培養弟子,讓金銀錯工藝發揚光大?!敖疸y錯工藝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工藝品行業的一枝奇葩,不能沒有人繼承。過去,玉雕行業很保守,觀念也比較陳舊,師傅害怕弟子學精后超過自己,現在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br />
雖然依然活躍在和田玉的舞臺上,但馬進貴卻說,打算在兩年之后,也就是63歲時退休。退休后,他將把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放在自己喜愛的收藏上。
和玉打了幾十年的交道,馬進貴和玉之間有一種說不清的情感,他說,玉是通靈的東西,對于一位玉雕大師來說,玉本身就是有生命的,要嘗試著和玉石進行交流與對話。“我干了一輩子玉雕,已經與和田玉分不開了。它已經成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正是通過自己孜孜以求的探索,馬進貴通過玉雕這個載體留下了他對玉雕藝術的思想認識和見解,成為新疆玉器界一道獨特的風景標尺。
在結束采訪時,馬進貴說,自己一直堅信一句話:老天爺不會虧待干活的人。我相信耕耘比收獲更重要?!俺煽冎荒苷f明過去,今后的路還長,我要繼續為宣傳推廣和田玉,為弘揚玉文化盡心盡力!”
鏈接:
金銀錯工藝
金銀錯工藝最早始見于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主要用在青銅器的各種器皿,車馬器具及兵器等實用器物上的裝飾圖案。其表現手法為在器物表面上繪出精美圖案,依圖案之形鏨出槽溝。將純金或純銀拉成細絲或壓成薄片嵌入圖案中,而后打磨平整,拋光磨亮。使所表現的圖案與被嵌物品形成強烈的色澤差別和耀眼的金屬光澤,顯得更為突出、雍容華貴、絢麗多彩。
乾隆皇帝酷愛玉器,曾下圣旨命清宮造辦處仿制一批金銀錯玉器,并賦詩贊其精美的做工(見乾隆詩集)。清道光年后,國勢日弱,再未見制作。
金銀錯嵌寶石工藝制作難度極大,工藝要求極精,圖案線條要流暢、粗細一致、開槽準確,否則金絲無法嵌入。即使勉強嵌入也不牢固,尤其是金片、金絲相組合圖案及紋飾繁密,弧線集中圖案,開槽精度要求更為嚴格,制作難度更大。因為玉器表面開槽并非刀具所致,而是小如米粒的磨輪在飛速旋轉下刻成,若非深厚功底實難得心應手。金銀錯工藝的金、銀絲全部是打、壓嵌入器物表面,不能用任何粘貼劑,所以既要圖案線條流暢,又要開槽精度準確,鑲嵌平整,對絲無痕。加工制作的難度可想而知。
尤其在薄胎器物上鑲嵌更是萬分危險,開槽略有不慎即可磨漏,打壓金絲、金片力度略大,器物易碎裂。一件精美的薄胎金銀錯嵌寶石玉器是很難制作成功的。制作者須具有玉器加工、金銀鑲嵌兩種高超技藝方能完成。所以在浩瀚的玉器產品中很難見到幾件金銀錯玉器。
―――選自馬進貴所撰寫《淺析玉器中的金銀錯工藝》一文
馬進貴簡歷:
馬進貴,回族、1947年生。中國玉雕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新疆珠寶首飾行業協會副會長、烏魯木齊玉沅珠寶有限公司總經理。
1964年考入新疆玉雕廠從事玉雕工作,至今已經44年。1966年被派往上海玉雕廠學習,師從林知文老藝人,并深受教誨,為以后技藝發展打下堅實基礎。1970年又被派往北京玉器廠深造。師從柳朝國大師、蔣通老藝人,深得二位大師真傳。在制作玉雕器皿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京學習期間,有幸見到潘秉衡老藝人的壓金絲玉器作品,并對玉器壓金絲工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多年刻苦鉆研、反復試驗,于70年代制作出第一件“墨玉壓銀絲鶚”作品,受到同行業者的贊譽。
近年來創作主題以金銀錯嵌寶石工藝為代表,器皿造型以中國傳統造型為主,結合伊斯蘭文化之特色,形成了與眾不同的鮮明的藝術風格,使其獨樹一幟。
部分作品獲獎情況:
1、白玉錯金嵌寶石西番壺獲2004年“天工杯”銀獎
2、黑碧玉錯銀嵌寶石西番壺獲2004年“天工杯”銅獎
3、黑碧玉錯銀龍鳳紋雙耳瓶獲2005年“百花杯”金獎
4、白玉薄胎錯金嵌寶石瓜棱執壺獲2006年“百花玉緣杯”金獎
(本文由 中國和田玉網 www.23usxx.com 編輯整理提供,如需轉載,請保留鏈接。)